毕业生

剧情片美国1967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威廉·丹尼尔斯,莫瑞·汉密尔顿,伊莉莎白·威尔森,巴克·亨利,布莱恩·艾弗里,沃尔特·布鲁克,诺曼·费尔,爱丽丝·格斯德丽,马里恩·洛恩,埃达·盖尔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5:0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开头太碎太矫情,需调整,有兴趣从后半段看吧,谢谢)
这已经是第n+1次看这部电影了。你能给自己的兴趣找一个理由吗?反正事已至此,不如……就由他去吧。
遥想当年初次接触《毕业生》时,竟然单纯的被开头本杰明一句i wanna to be different瞬间征服,猛然点燃了青涩少年心中一点点膨胀的理想和野心。不过,虽然那时已经告别了一旦出现亲密镜头便要捂住眼睛从指缝间偷看的时代和年纪,但终归还是没法接受那种……奔放的遭遇,更没法理解那个“握手”的形象比喻。
无比喜欢被迫展示潜水服的那段、虽然通常情况下并不容易接受过于明显的象征意象,但我总会在看到此处时听见自己颤抖的叹息。
帮助别人庆祝自己的生日,这种事情连我都经历过若干次。无辜的被充作化装成主角的道具,这种感觉很冷。
沉重的呼吸,厚厚的面罩,听不见外界的噪音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直到身不由己堕入游泳池的时候仍在挣扎。从此,大学时代的本杰明沉入水中,一个妄图颠覆的形象代替他出现在塔夫脱酒店的床上。
家族、世俗、道德的禁锢需要用乱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打破?
本杰明给出了一种选择。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可当我自己屡屡面对那种出自父辈好意扑面而来的排场与陌生面孔时,我的表情竟然跟本杰明小朋友惊人相似,心情亦然。虽然反抗方式不如电影中的爆裂,终究还是会充满愤懑与无助。
一个年轻人,一个完全适应校园生活的年轻人,终于到了按照父辈们设计的道路遭遇社会的时候了。没有人想跟父辈们活得一样,即使你的老爸属于最成功的一类。结果自然是,不破不立,他们把不幸沦为自己前辈的顽冥不化的家伙气出了肺水肿。如此循环往复,年年岁岁莫不如是。
当然某些例子总是格外神奇。
我想回到那个神奇的时代,那个光荣的1967年,当世界在“还有十年要打的越战”、第三次中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挣扎沉浮时,切格瓦拉不幸牺牲并且稀里糊涂的幻化成现世的耶稣而遭遇全世界范围的盲目膜拜,这一年,诺贝尔和平奖空缺,《毕业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寂静之声》被重新认识。Summer of Love喷薄怒放,花童傲立街头。披头四发疯一样搞定了概念摇滚,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横空出世,列侬遇见大野洋子。多么迷乱的一年,地球没有因此毁灭,我们应该为此感谢上帝。
那个伟大的时代,年轻人历史性的成为主角。这帮非人随随便便就把x generation在凯迪拉克前盖上射了出来。假如我有幸生于那个年代,一定会乐于依靠在宽大的敞篷凯迪拉克车中撞向燃烧的电视墙,假如贝多芬恰巧也在……他一定是开车的那位。
《毕业生》与the sound of silence生于斯长于斯。反叛的每一条印痕都勒在本杰明的手腕上,刻在保罗西蒙的吉他上。
可他们没有“留长发着怪装”,于是也就不会成为我们小时候教科书上偶尔出现的反面典型。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高速路、大哈雷、凯迪拉克、爆炸头、LSD、性解放、头发上插着的鲜花以及所有那些通俗化的嬉皮象征,也不用偏执的表现普世的大爱,对战争的厌恶,所有纯粹的精神……哪怕这些再美好,终归还是不如花前月下,不如浅浅低吟那般干净和本真。
可他们还是时代的宠儿,或许没有狂暴外表的自由之梦才最纯粹美丽。这是嬉皮士精神与传统的完美契合,就在本杰明和保罗西蒙身上。
回到情节之中。本杰明反叛了,他突然与一切造物气场相冲。
where are you meeting this person?——at the zoo.是保罗西蒙的动物园吗?是那个动物们浮躁的仿佛人类的荒诞空间吗?
他与所有人都无法交流,于是每当话音落下时,总将响起的scarborough fair,一遍又一遍,一段又一段,从歌声到乐声,从欢快到悠扬,从蕙兰芫荽的芬芳到炮火隆隆的火药味,加州阳光里的追梦人,座下的阿尔法罗密欧,恍惚间却总被我当作哈雷摩托。
但反叛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决裂。
当现实崩溃到一片残垣碎瓦时,本杰明想起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与伊莲结婚。
一个刚刚抛弃伦理底线的人,对于婚姻却依然充满执着和热情,焦急冲动与兴奋期盼无时无处不在本杰明脸上荡漾着。从青年才俊到踩到鞋底就甩不掉的橡皮糖,这究竟是退变还是蜕变?
还有那酝酿两次后突然想起的Mrs.Robinson,是泄愤吗?还是另一种玩世不恭?总是读不透这首唯一为影片所写的主题曲的出现时机。
又为什么会存在灰头土脸蒙尘蔽日的圣塔芭芭拉?加州阳光到此为止?难道本杰明的小红车火力强劲搅动得全西海岸都不得安宁?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搅动了全美国,他们“改变了美国一代人”。
那挥舞的十字架,那钉死过耶稣的十字架,现在变成了胁迫的工具。传统绑架过本杰明,而他的反制手段竟然就是操起传统的终极象征挥向所有坚实的路障顽石。
今天他成功了。
于是有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段携手狂奔,衣衫不整的落魄小子和周身绫罗的俏丽伊人,在公车的最后一排放浪的笑着,庆祝这个时代的胜利。
而且终究会是平静,不用在继续踌躇未来,只是预示着这一代垮掉的年轻人,终于能够担负社会的重担和未来的期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每一代人都在一自己的方式长大,每一代人都在塑造自己的完美世界。
你还需要担心他们的未来吗?
我觉得这个国家需要一代人,需要颠覆的嬉皮一代,需要一个摇滚的时代,或者,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或者已然过去?
无论怎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



附一点小疑问,影片开头某先生郑重推荐本杰明的“plastics”,究竟是塑料产业还是整形外科?


一首歌,间隔20年的贴切,又是20年,希望它换个地方再贴切一次
占领西门町

李寿全
词:詹宏志曲:李寿全

清晨雾散的时候满街还都是垃圾
广场的鸽子飞过他们在西门町会合
长长的大衣和吊带裤火红的头发像尖刺
绿色的眉毛和黑辰膏还有原宿的贴纸
他们成群呼啸过一杯可乐占领mcdonald
广场的画家摇着头台北闹区已陷落
铁链子和皮手套 digital的电子表
学生证在前口袋跳舞票在腰带包
..
这样的孩子你看过
他们是台湾的少年庞克
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他们占领了西门町

你未来的主人翁你们心里想什么
他们的笑声飘过舞会开始在街头

我们喜欢吊带裤火红的头发像尖刺
我们喜欢黑唇膏还有原宿的贴纸

我们是台湾的少年庞克
我们要占领西门町

不要说我们坏我只觉得世界奇怪
不要说我们怪我不习惯忸怩作态
人生的路那么长不杀时间怎么办
年轻时候要玩乐没有后悔的时候

读书工作都辛苦不如跳跳霹雳舞
我们崇拜王永庆是他的儿子多舒服
我们也都想去tokyo hello akina how are you
我们却只能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天地

他们终究会长大我们终究会变老
他们的梦想会成为事实我们的想法会过去
在未来他们的社会里如果不想被遗弃
当你来到西门町要和他们一起呼吸

 2 ) 泳池中的潜水员和客厅里的豹子——《毕业生》拉片笔记

《毕业生》是我最早看的作者电影之一。电影中Ben20岁,马上就21岁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差不多这个年纪,所以满眼看到的都是Ben。再看我已经35了,满眼看到的都是Mrs.Robinson。人人都爱《The Sound of Silence》和《Scarborough Fair》,但是在美国最火的却是那首《Mrs. Robinson》,所以人人都爱《毕业生》,哪怕是青春不再油腻的中年人。


空虚的美国

我这辈子也不大可能有个带游泳池的房子

实事求是的讲,初看《毕业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那些迷茫的年轻人,而是美国的富裕。我羡慕Robinson家里巨大的家庭酒吧,巨大的花园和游泳池,Ben毕业能得到一辆漂亮的红色小汽车,过生日时候能得到全套潜水装备,甚至还有一根鱼叉!真的是物质极大丰富!这是1968年的电影啊!我2068年都够呛达到1968年电影的水平。

这么感觉就对了!这正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导演Mikes Nichols说:“It's the great American danger we're all in. That we'll bargain away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for the appearance of it.”影片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影片中Ben始终没有和父母做一次深刻的谈话。第一次Ben想聊聊却被父母急不可耐的抓下楼去见参加毕业Party的宾客,第二次Ben穿上潜水服,但父亲却只想让他去见客人。人们生活的一切围绕物质展开,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交流,这大概就是“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好像对于父母来说,Ben并非一个人,他更像一个可以炫耀的物品。他们对Ben的爱也是给他买红色小汽车和潜水服,好让他能拿去炫耀,去泡妞。在Ben无所事事几个星期后,父亲和他谈谈,也只是说:“Start to think about getting off his ass.”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却一个字儿都没提。那些宾客给他的建议更加荒谬,Ben洗耳恭听,但听到的却是“Plastic”。在小事上同样也没人愿意倾听Ben在说什么,Mr. Robinson两次问Ben喝什么酒,Ben两次回答Bourbon,但Mr. Robinson两次给了他Scotch,他愿意把女儿介绍给Ben,有意撮合他俩,但却根本不愿意了解一下这个人,这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片头

轨道上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Ben感觉特别孤独,孤独是影片第一个主题。影片第一个镜头是Ben的脸部特写,背景是一片白色,很小心的避开了周围一切环境。镜头慢慢拉开,我们发现Ben在飞机上,周围的乘客都是面无表情的。接下来是Ben在自动人行道上,镜头前方的乘客来来往往,两个方向都有,而Ben在银幕上的位置几乎不动,背景是贴着白色瓷砖的墙,这又是一种疏离感。Ben的人生就像传送带上的箱子,在轨道上向前,而他无力或者不想改变,完全被动的能听之任之,背景音乐是《Sound of Silence》,非常成功的加强了这种孤独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Ben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

Ben想要什么?

“Different”


悲伤的猎手——Mrs. Robinson

毫无疑问,Ben和Mrs. Robinson是一段令人不愉快的关系,但怎么不愉快?是前半部分Mrs. Robinson引诱年轻的Ben?还是后半部分Ben去追Mrs. Robinson的女儿?20岁时候看觉得前半部分别扭,再看觉得后半部分别扭,不但别扭,还有点无聊和俗套,但正因如此才会人人都爱《毕业生》。

不同凡响的亮相

抽烟的女人都很厉害

达斯汀霍夫曼当然是好莱坞的天皇巨星,但他饰演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没什么魅力的普通人,《午夜牛郎》《雨人》之类的甚至还有点low,属于那种亲民类型的演员。Ben无疑是非常适合达斯汀霍夫曼的角色,under dog的气质容易让年轻观众感同身受。Ben没什么魅力可言,但Mrs. Robinson无疑是非常有魅力的女人。她的出场就不同凡响,在Ben疲于应付各种宾客时Mrs. Robinson安静的坐在沙发上静静的看着Ben。她并没有男宾陪伴,穿一件若隐若现的透视装,在今天看都很性感和时髦,同时手中夹着一根香烟。女性吸烟一直是有双重含义的,一方面是放荡不羁的象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吸烟被认为是妓女的象征。但吸烟同时也是女性解放的象征,尤其是叛逆的60年代,香奈儿小姐和奥黛丽赫本最有名的照片都是手持香烟,这两位大姐自然美丽,但她们最突出的特质毫无疑问是她们的独特魅力。所以仅仅一个镜头,Mrs. Robinson的形象就已经非常丰满了,性感、美丽、神秘、独立,但这样的女人也充满危险,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Ben,一段危险的关系即将展开。

不对等的关系

长成这样真演不了Ben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对话非常有趣,Mrs. Robinson坐着,Ben站着,Ben只比Mrs. Robinson高一点点,达斯汀霍夫曼身高1.67m,这个男演员巨大的劣势在《毕业生》中反倒成了优势,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简单直接的显示出两人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女人手中。明明是在Ben的房间,Mrs. Robinson却像主人一样自在。Robert Redford曾经试镜过Ben的角色,导演Nichols跟他说:“Bob, look in the mirror. Can you honestly imagine a guy like youhaving difficulty seducing a woman?”婉拒了他。这是选角的艺术,并不是帅就天下无敌。其实影片还有另一半,迷茫的不只有年轻人,Mrs. Robinson同样迷茫,只是到了她那个年龄再迷茫就不再惹人爱怜了,已经没有机会再赢回来。勾引外形上平平无奇的Ben让两个角色有一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她看到了Ben身上和自己相同的特质。如果Mrs. Robinson勾引的是Robert Redford这样的大帅哥,那她就只是一个欲求不满的中年怨妇而已,整个影片的深度将大打折扣。

两人的第一场戏是一个长镜头,但镜头内场面调度极少,稳定和慢节奏营造了一种尴尬的气氛。这场戏的环境也非常有趣,Ben的房间中装饰着好多帆船和飞机模型,象征逃离和自由,但这都是孩子气的逃离,他不能真的成为水手或者飞行员。唯一不是男孩的摆设只有一张看不太清的但有一点色情意味的女人漫画,Mrs. Robinson进门的时候看了一眼这张画。对话时两个角色中间是一扇门,他们在给沉闷的生活找一个出口。Ben想逃离,Mrs. Robinson也一样。

几乎被挤出画面

致命的豹纹

无敌机位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二场戏是在Robinson家的客厅里,她根本不听Ben说什么,永远自说自话,但Ben完全被她牵着鼻子走。这场对话中Mrs. Robinson坐的高,所以Ben一直在仰视她,两人同框出现时Ben几乎被挤出了画面,这又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们终于可以看清Mrs. Robinson的衣服,这其实是一件迷彩服,花纹有点类似越战中的虎斑迷彩,Mrs. Robinson脱掉衣服后,更是露出了豹纹内衣,配合客厅落地窗外满满当当的绿色植物,她仿佛一只置身丛林的大型猫科动物,成熟,美丽,又野性。这段对话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从大腿下面的镜头,压力被拉到了极致,Ben在想什么不言而喻。Ben一遍又一遍的确认“Are you trying to seduce me?”Mrs. Robinson一遍又一遍的否认,两个人嘴上都在拒绝,行动都在肯定,这是精彩的电影。

颠倒的镜头

豹纹大衣,霸气外露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三场戏是在宾馆的酒吧,两个人一同亮相时镜头拍的是玻璃桌的镜像倒影,颠倒的镜像代表两个人已经越过了生活的“正轨”,即将发生什么不言而喻。影片中的季节和温度一直挺迷的,这是一个还可以在室外游泳的季节,但是Ben总是穿着厚重的粗花呢西装,总是满头大汗,这是一个hot的角色,而Mrs. Robinson总是气定神闲的穿着大衣,这是一个cold的角色。穿豹纹大衣的Mrs. Robinson让我想起一个酒吧的广告语“我们的啤酒冷的像你前女友的心”,我想Mrs. Robinson的心一定也是冷的,这是一个对生活已经丧失热情的冷血猎手。

Mrs. Robinson真是漂亮

Ben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差,开个房间都不会,处处都是窘态,甚至有些滑稽,把开个房搞得和克格勃接头一样复杂,大概就是因为这段IMDB把《毕业生》归类为喜剧。和Ben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rs. Robinson的熟练,在Ben终于搞定一切后Mrs. Robinson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熟练和不熟练,年轻和年老,从Ben到Mrs. Robinson的成长要经历多少?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 女人同理。

名场面

Ben在全片中唯一一次有信息量又深刻的谈话是和Mrs. Robinson,而且是在床上发生的。Ben想知道Mrs. Robinson第一次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话题对Ben来说有点猎奇,但对Mrs. Robinson来说却既悲伤又深刻,一个错误的举动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丢掉了事业,嫁给了不爱的人,事业爱情双失败。她并不想聊这个内心最不堪回首的往事。Mrs. Robinson说她并不喜欢艺术,但大学学的却是艺术。Ben可以不顾一切的抛弃家庭,但Mrs. Robinson并不想这么做,所以她让Ben发誓不和Elaine约会。这场冲突是以Mrs. Robinson穿丝袜结束的,这是影史上著名的镜头,也是《毕业生》最有名的海报。谁在被情欲驱动?并不是主动的Mrs. Robinson,而是Ben。

憔悴

漂亮的变焦镜头

Mrs. Robinson最后的命运是被Ben决定的,Ben主动向Elaine坦白了一切,这让Mrs. Robinson完全陷入被动,她的生活被毁掉了。Ben和Mrs. Robinson告别的镜头是一个变焦镜头,从Mrs. Robinson憔悴的脸开始,然后拉开,Mrs. Robinson在画框中变小,缩成一角,而Ben的头占据了画面的主导,这是两人权力关系的转变,Mrs. Robinson不再是猎手,她失去了一切。

在Ben不顾一切的开着红色小跑车去赶婚礼时候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了著名的《Mrs. Robinson》,歌里唱的是“Jesus loves you more than you will know”,真的吗?我们仔细看一下歌词,这是对Mrs. Robinson的末日审判,上帝一点都不爱她,观众也不爱他,但这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

We'd like to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youfor our files We'd like to help you learn to help yourself Look around you all you see are sympathetic eyes Stroll around the grounds until you feel at home


阳光和黑暗,白色和黑色

《毕业生》的故事发生在加州,加州号称The sunshine state,阳光州,一年四季总是阳光明媚的。影片中大量运用明暗对比和黑白对比来塑造画面质感和人物内心。影片中的环境大多以白色为主,家具和摆设以黑色为主。人物服装也以黑白为主,白色是简单,黑色是复杂,这是一个人物从少年到成人,从简单到复杂的故事。

学生气的条纹领带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戏在Ben的房间中,两个人都穿黑色,房间主色调是白色,只有前景和背景的几件家具是黑色。白色房间中两个穿黑的人营造了一种人物关系既不协调又协调的氛围。Robinson家的外立面也是白色,两个穿黑色的人出现在白墙前再次强调了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Ben的黑白西装白衬衫,这是很商务的打扮,但是系了学生味十足的条纹领带,还是一个半大孩子。

光影+百叶窗,我都快以为这是个黑色电影了

两人第一次约会Mrs. Robinson穿黑色裙子,而Ben的领带从条纹的制服式领带换成了黑色,两个人的服装搭配并不协调,但是又有协调的元素,后面很多的服装设计都是遵循这种感觉。这场的光也很考究,Ben进宾馆房间后先是开灯,然后关灯,画面一会明亮,一会漆黑,拿衣服架时机位更是在壁橱中,这让Ben所在的镜头前景非常黑,而在后景的Mrs. Robinson处在光亮之中,谁在纠结,谁根本不在乎一目了然。

黑色的床头和内衣

黑色的沙发

黑色的靠枕

在著名的蒙太奇片段中也是大量运用黑白和明暗对比,所有室外镜头都阳光明媚,开始就连Ben的泳裤都是白色的,而所有室内镜头都是相对阴暗的,家具阴影都很重,Mrs. Robinson的内衣、床头、沙发和抱枕是黑色的,最后Ben的游泳裤也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是角色内心的压抑和黑暗。

Ben和Mrs. Robinson深入交谈的一场戏中,两人也是不断地开灯和熄灯,所有心里话都是开灯时说的。这场戏中也是唯一一场环境中没有黑色元素出现的戏。最后Mrs. Robinson穿上了内衣和裙子,她的的裙子是黑色的,画面中的黑色元素代表两人的关系又脱离了精神层面回到了肉体关系,更是突出了Ben对这段关系的沉迷。

般配

Ben和Elaine出去约会是在一个夜晚,一个少年请喜欢的姑娘去看脱衣舞,刻意侮辱她,这是相当阴暗的一场戏,所以画面被深色和阴影主导。Ben穿了一件白色带深蓝条纹的西装,在黑天也戴着墨镜,这是在刻意掩饰自己,做的过分用力了。Elaine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两个人拥抱接吻时的感觉还是挺般配的。

并不愉快的送别

Ben和Elaine坦白的戏是在雨天,拍的也很阴暗。从来都是一身黑出场的Mrs. Robinson破天荒戴了一个白色发带,湿漉漉的头发和憔悴的神情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心生怜悯。后面Ben偷看Mrs. Robinson送别Elaine一场戏中她穿了黑裤子和白色带花纹的上衣,白色代表无辜,黑色代表有罪,Elaine一句话都没有和她说,甚至看都没看她一眼,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庭。

黑Polo衫上身,这是要社会性死亡了

Ben欺骗父母说自己要和Elaine结婚的一场戏中穿了黑衬衫。黑衬衫是非常不寻常的,只有社会边缘人,黑社会老大之类的才穿黑衬衫,代表他即将和Mrs. Robinson一样失去一切。日语种衬衫就是ワイシャツ,直接用片假名拼出“White shirt”,在传统社会中其他颜色的衬衫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加州大学的几场戏中,Ben多次穿这件黑色Polo出现,一直穿到最后一场戏,代表他已经抛弃社会规范了。

外白内黑对内黑外白

几乎是情侣装了

Do not tease

Ben跑到Robinson家去打听婚礼地点的一场戏中,Ben穿黑色Polo,外面套着浅卡其色登山夹克,这是他和Mrs. Robinson最后一场对手戏。Mrs. Robinson的房间几乎全白,她衣服的配色和Ben正好相反,黑色外衣黑裤子,只有里面的T恤是白色条纹的。白色T恤象征Mrs. Robinson此时必然是后悔的,渴望回归社会了,但黑色外套代表她已经回不去了。而Ben虽然可以回头,但黑色的Polo代表他已经打定主意死磕到底了。

般配又迷茫

影片最后Ben的登山夹克被扯坏了,露出了黑色的Polo衫,著名的长镜头和片头一样刻意避开了破烂的登山夹克,黑色的Polo衫和白色婚纱还挺般配的,但毕竟是Polo不是黑色礼服,这又是一个协调和不协调的共存。


鱼缸和潜水员

鱼缸里的潜水员

泳池中的潜水员

推下水

Ben在家里的第一个镜头和飞机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背景换成了鱼缸和潜水员,他就是这个潜水员。生日Party上Ben收到的潜水装备让他真的成了一个潜水员,他一次又一次的被推进水中,成了一个泳池中的潜水员,浸入水中,周围的一切声音就都没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疏离感。Ben就是一个被困在光鲜亮丽鱼缸中的潜水员,漂亮,但是无用。《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文文应该是偷师了《毕业生》,学到就是赚到。遗憾的是《毕业生》中还有很多精妙漂亮的变焦镜头后来少有人学,不知道为什么。

逃避的潜水员

在父母怂恿Ben去追Elaine时,Ben想逃开这个话题,于是戴着潜水镜潜到了泳池中,这是逃避。

一个鱼缸外的人

留在鱼缸中的宾客

最后著名的抢新娘段落中,Ben的亮相是在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前,玩命的砸玻璃,好想要努力救出“鱼缸”中的Elaine。两人冲出教堂,用十字架别住了教堂的门,这回轮到包括Mrs. Robinson在内的一众宾客玩命砸玻璃了,这么喜欢鱼缸,那就留在里面吧。

所以这是一个潜水员Ben逃离鱼缸的故事。

 3 ) 【译】给安妮.班克罗夫特,给罗宾逊夫人

【觉得写的很好就穷极无聊的翻了这文,Roger Ebert蛮有爱】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1931-2005)

“我在这里对你说,罗宾逊夫人;耶稣爱你的程度,比你想的要深。”
                   ——《罗宾逊夫人》西蒙与加芬克尔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因一次表演赢得了学院奖,又因另一次表演赢得了永恒的名声。而星期一,在纽约, 她死了,享年73岁。

她曾得了奥斯卡奖,因为她的那一部《奇迹工作者(The Miracle Worker)》(1962)中,她饰演的安妮.沙利文——一个家庭老师——摸索着进入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的世界。而她那不朽的名声,则来自于一部《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年),其中,她扮演的罗宾逊夫人——一个已婚妇女——用她世俗的性欲去勾引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而如今“罗宾逊夫人”这一名字,早已成为了性感的中年妇女的代名词,不仅仅是因为有名的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and Garfunkel)曾为这个角色谱写过一首充满赞美的歌,。

班克罗夫特小姐,曾嫁给了作家、导演和喜剧演员——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40多年过去了,如今,她死在了纽约市的西奈山医疗中心,死亡的原因是子宫癌。

在那一部《奇迹工作者》之后,班克罗夫特曾被奥斯卡提名过四次,甚至更多——《食南瓜者(The Pumpkin Eater)》(1964年)中,她扮演了一个受情感折磨的妻子;《毕业生》中,她是罗宾逊夫人;在1977年的《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中,她饰演了一个选择了事业而放弃了私人生活的芭蕾舞者;在《上帝的女儿(Agnes of God)》(1985年)中,她是一个女修道院长。而在剧场舞台上,她也享有盛誉,曾因《两个跷跷板(Two for the Seesaw)》和《奇迹工作者》的表演,而获得了托尼奖。

阿瑟.佩恩(Arthur Penn)——上述这些戏剧,以及《奇迹工作者》的导演——曾对《纽约时报》说:“她的面孔上十秒内发生的变化,够绝大多数女性‘变’上10年了。”

这里说的,当然指的是《毕业生》,在这部片子里,她是一个极为传统的郊区居民的无所事事的妻子,大胆地引诱了本杰明.布拉多克——一个由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后来,他与她的女儿(凯瑟琳.罗斯饰)坠入了爱河,情节就变得相当情绪化和危险了。而本杰明静静注视着罗宾逊夫人穿着尼龙袜的一条腿的瞬间,成为这部电影意象的一个不朽标志。

虽然,这部片子将“代沟”做的很大,拍片那时,班克罗夫特却只有36岁,而霍夫曼是30岁。1997年,我又重温了这部的电影,以一种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方式,我重新认识了它。当年,我发现的是,罗宾逊夫人“性感的超凡脱俗,泼妇似的让人着迷,足以使这一次的诱惑令人心服口服。”

而在1997年的评论之后,我写的是:“好吧,罗宾逊夫人,我要对你说:你从那令人难忍的蔓延物——本杰明——以及他带给你的挫败中幸存下来了。其实,你在《毕业生》中扮演的是一个最能引起同情的,也是最聪明的角色。 ”我又写道:“影片中,罗宾逊夫人是唯一不守旧的人。她对混日子的丈夫无比厌烦,她酗酒,她引诱本杰明不是出于欲望,而是出于一种友好的感情,或者说是绝望。化妆和灯光可以用来使安妮.班克罗夫特看起来更老。但是,有一场戏,是她在暴雨中被浸透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脸,没有欺骗和遮掩,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美人。同时,她也是冷笑的、嘲讽的,以及发音清晰的、口才卓越的——总之,她是这部电影中,你唯一会希望与之对话的的人。”

当我重新写完这篇评论后不久,就遇到了班克罗夫特小姐和布鲁克斯,我告诉她,我确信罗宾逊夫人是那部电影中最迷人的角色。 “当然,她是。”班克罗夫特笑了,“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接受这个角色?”

-----
她与布鲁克斯的长久婚姻关系,就像是两个机智的口头杂耍者在走钢丝。布鲁克斯安排她在他的《灼热的马鞍(Blazing Saddles)》(1974年)和《无声电影(Silent Movie)》(1976年)里客串演出;他们“双星合璧”,出演了阿兰约.翰逊的《生存或者毁灭(To Be Or Not to Be)》(1983年);并且,在《吸血鬼:死亡和爱它(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1995年)中,布鲁克斯让她扮演了一个灵媒先知者。

在《沉默电影》里,她向内斜着眼(所谓斗鸡眼),简短而抢镜的时刻就到来了。在一次对布鲁克斯的采访时,我观察到,她似乎能够让两只眼珠朝不同的方向倾斜。

“你是怎么做的特效呢?”我问。 “特效?”布鲁克斯说,“没有任何特效,这就是安妮!她真的可以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娶她。12年前,我们坐在21路车上,我爱上了她,我问,“说吧,我怎样?”作为回答,她像这样斜眼看着我。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爱。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安妮适合的角色。不是《奇迹工作者》,不是《食南瓜者》,不是罗宾逊夫人。真正适合她的角色,是一个可以让她斜眼的角色!”

乔治.安东尼,CBC娱乐节目的主管,依旧记得班克罗夫特和布鲁克斯是一对“真挚坦诚的爱侣,早些年的时候,两人以在公开场合打架而出名,几乎与伊丽莎白.泰勒和迈克尔.托德有的一拼。”他回忆他们的一次“武斗”,他抓住她的手臂,而她拉离并推开他。安东尼的故事是这样的:
“‘你居然胆敢碰我的乐器'!”她狂怒,以她在演员工作室里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愤怒。
“‘哦,所以这是你的乐器?’
“‘是的。这是我的乐器!’
“‘好吧。那么来弹一首《忧郁宝贝》吧。’”

她是意大利人,他是犹太人,在一起就会碰撞出电流。外表上,他俩都很幽默风趣,但是他总是如此;而她有时也要歇一歇、缓一缓。他们的事业生涯有起伏,布鲁克斯有过后来的《太空炮弹(Spaceballs)》(1987年)和《生活发臭(Life Stinks)》(1991年)的票房暴跌和不景气,然后,他又带着他的1968年的音乐版的喜剧《制作人(The Producers)》回来,成为了百老汇的历史上最卓著的重磅一击。

她从电影起步,因为她很喜欢观察,在阶梯的最底层时,她声称在《在逃的猩猩(Gorilla at Large)》(1954)之中,自己已是很主要的人物。完成了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后,她转向了百老汇,并得到了两个托尼奖,以及获得了其他的成功,然后,她返回了好莱坞,更进一步的攀爬着阶梯。

她一共出现在大约65个电影、电视电影和连续剧中,其中著名的有《年轻的温斯顿(Young Winston)》(1972年)中的珍妮.丘吉尔,《嘉宝说话了!(Garbo Talks!)》 (1984年)中的嘉宝的铁杆粉丝,《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1987年)中的一本书情人,《最老的仅存同盟国寡妇告诉所有人(The Oldest Living Confederate Widow Tells All)》(1994年)中的主角,以及 《直至维拉Up at the Villa》(2000)中富有的意大利公主。

当舞台版本的《制片人》转移入百老汇之前,它在芝加哥开幕,很明显,在揭幕的那一夜,注定了这个音乐片将会是一个巨大冲击。在宴会过后,我问她,她一直以来在做什么。 “我一直在退休的状态,”她说,“我接受一些邀请,然后再次退休。”


她出生于1931年,布朗克斯,安娜.玛丽亚的意大利语区,并保留了布朗克斯口音,作为她表演仓库中的一个选择。她迷人的外表之下,阿瑟.佩恩说:“她是一个重型的布朗克斯。”

在她演艺生涯的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她曾名为安妮.马诺,后来,她决定改艺名为“班克罗夫特”,美联社曾报道说:“因为它听起来很庄重。”她在1964年遇见了布鲁克斯,是在录制一个佩里.科莫电视特别节目的时候。

今夜,百老汇剧院将会专门为了她,熄灭舞台幕布前的所有灯光。

2005年6月8日
文: Roger Ebert 译:盐lynn

原文地址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0607/PEOPLE/506080301


 

 4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次欣赏<毕业生>是在中外电影史课上, 老师说让大家回去思考影片主题的时候, 我对旁边的同学说, 这片子告诉我们, 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 只要死皮赖脸, 没有追不上的姑娘.

显然, 这不是我真心实意的想法.

<毕业生>横空出世于1967年, 这是美国电影传奇的一年, 同年发行了另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邦妮与克莱德>. 当时文化大革命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想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有幸看到这两部资本主义电影产业的大作, 定能写出比我今天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主题要深刻许多的文章来.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黑人解放运动, 妇女解放运动, 反越战, 摇滚乐, 性解放, 同性恋一浪又一浪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秩序, 人们传统的家庭, 道德, 伦理观念土崩瓦解, 整个社会涌动着反叛的热潮. 于是电影的主角中一反常态地出现了叛道离经本杰明, 风骚的罗宾逊太太, 冷血杀手邦妮和性无能的英雄克莱德.

我想<毕业生>中BEN的处境有如这一时期的美国, 处于两个时期的交界点. 大量的信息与观念冲击着BEN的价值观, 让他不知所措. 他只能通过掩饰来逃避向他汹涌而来的成人世界. 就像BEN在影片中所说的一样, “我对未来感到疑惑”, 但“我不知道我在疑惑什么”.

随<毕业生>一起风靡的还有其中的两首插曲, 我很喜欢<SOUND OF SILENCE>中的两句歌词: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ENING
影片中的几个镜头正反映了BEN如歌中所唱一般的心境. 第一次BEN 出现在他的毕业派对上, 所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 而他却像个旁观者一样穿过人群逃到楼上独自思索.(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的<局外人>) 然后是BEN穿着潜水服的主观镜头, 人们兴高采烈地为他喝彩, 他的世界里却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第三次BEN 拉上跑车的顶棚, 关上封闭的车窗, 喧闹声戛然而止, 他的身边却坐着一样大口嚼着汉堡的伊莲. 这是BEN在影片中心理成熟的转折点, 他第一次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同一个处境之中, 亲切地倾诉自己, 这一场景与BEN和罗宾逊太太在床上试图交谈却发生口角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相映成趣, 也显示出BEN对伊莲的感情与对罗宾逊太太的感情有所不同.

经过短暂的偏离轨道, BEN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人, 而他也没有被世俗所拘束, 跨越困难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同样, 美国在经历了经济衰退, 政治混乱之后也四平八稳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 我想这就是影片的主题. 一个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故事, 与偷情和伦理无关, 影片唯一的主角就是BEN, 就是那个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年轻时影子的迷茫少年, 是那个动乱非凡热血沸腾的年代, 是一整个充满活力与躁动的夏天.

接下来浅谈影片的视听语言.

不得不说, 这是我看过的最”神”的电影之一, 大量阴影与逆光的使用, 令人眩晕的强对比推拉, 不合逻辑的转场, 甚至包括跳轴, 遮挡, 声画不同步…这些作为一个导演专业的学生不断被叮嘱不可触碰的”错误”竟然和谐的陈列于同一部影片之中, 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且正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失误”, 构成了<毕业生>无与伦比的影片风格和独一无二的美感.

首先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过肩镜头, 传统过肩镜头是隔着一个人的肩膀拍摄另一个人的镜头, 通常是在近景到中特写之间. 然而<毕业生>中的过肩镜头无一例外地是用一个人巨大的后脑勺遮挡住了一部分画面主角的脸. 这个做法让人有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 仿佛找到了小时候透过门锁孔偷窥别人洗澡的快感, 这也正是电影这项发明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快感之一.

然后是一反常态的强对比推拉, BEN坐在伯克利大学的喷泉边, 特写, 下课了, 同一个镜头在一秒之内拉成了一个俯拍的大全景.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它的例子. 跨度巨大的推拉摇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也让观众不自觉地一次次从梦中惊醒, 发现影片描述的并非真人真事(虽然2000年后的一部影片称<毕业生>取自真实故事) 然而这正是导演价值观的一次暗示, 片中还有多次类似作用的暗示.

戏剧化的转场, 特别是表现BEN和罗宾逊太太频繁偷情的一段, 运用大特写推拉变换场景(卧室里的BEN和宾馆里的BEN), 相同动作间的拼接(趴在气垫上的BEN和趴在女人身上的BEN), 同一个元素间的剪辑(卧室的门与宾馆的门), 造成了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是影片中的经典段落.

罗宾逊太太穿丝袜的大腿呈三角形跨过BEN脑袋的镜头被人们津津乐道. 虽然一闪而过, 但却表现了两人关系中罗宾逊太太不可置疑的主导地位. 另外罗宾逊太太裸体站在BEN面前时1/10秒的闪动镜头虽然不及现在的影片开放, 过瘾, 但是却让观众更加全神关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
如同BEN和伊莲成功逃离婚礼挤上公交车的整个过程没有一句交谈一样, 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华丽的自我陈述, 时间会证明所观众为之感动的一切.

 5 ) 男人的第一次

 
今天无意听到毕业生的音乐,虽然早就听过,但一直没看,也许因为自己刚毕业了,便怀着告别大学时代的心情,产生了观看欲。影片已相隔40年,同时又夹杂着怀旧纪念的心情重温这部经典。
这是一部关于是关于男人的第一次,不只是性的第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男孩到男人将面临许多第一次,可以说影片是关于心灵成长的电影。
影片的基调是淡淡的忧伤,轻轻的迷茫,非常符合刚毕业生的心理,再加上合理的寓意,“诱惑是毕业后的第一步。觉醒就是成长的最后一步。”表达了影片背景下毕业生一种普遍的心路历程,成为经典也就不足为奇。
成为经典少不了影片那些传神的细节场景:本面对罗宾逊太太的勾引,总是在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本开房间时,接待人员问是不是需要人去帮忙搬东西,他说不用只有一个牙刷。当去房间时,还专门跟接待说:看,我只拿了牙刷。 后来又慌张地打电话给罗宾逊太太,却忘了告诉房间号。本亲吻罗宾逊太太后,她从嘴里吐出烟来的镜头。依莲提议去他经常和罗宾逊太太约会的那个酒店,本把汽车开上马路牙子的镜头。
  一个毕业的年轻人,享受母女俩人的垂爱,太刺激,享福了,不过是在迷茫的我们可以理解的或者经历过的或者希望过的那种种的年轻、真实、空虚悸动中的代价下。这个年轻人是我。 是你。 也是他。 无论是,真实的发生过,还是你意淫过。 我们合拍了,所以记住了这部电影,并以之为经典,怀念之。 ----------豆瓣网友夏成夫
罗宾森太太引诱本杰明的动机不足,看来他们一家是早就想把女儿介绍给本杰明,做母亲的又怎会故意上来插一脚呢? 本杰明接受诱惑的动机也显得不足,以他的成长经历和家世背景,身边追求者按道理应该很多的,为什么偏偏中了罗宾森太太的圈套呢?还有本和忆莲他们俩的感情基础貌似没有这么牢靠吧? -----豆瓣网友小肥婆
     送上门的熟女,即使极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动的吻来填满你的心。
  铺好的前程,即使胜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岖的路,你没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与众不同。
  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为终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赶的过程,猎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们放声大笑,微笑,相视无言。
  你最终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驾黄色的车辆并驾齐驱。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你热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猎物, 而是追逐身。 -----豆瓣网友coco
我在努力的每一个角落去找寻关于毕业的惶恐心情。影片讲述了一个成长三部曲,一个自我蜕变的故事,从慌乱到堕落再到清晰。爱上有夫之妇之前,男主角情绪上是慌乱的,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在找寻一个方向,这就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的心情写照。毕业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完全异常的时代就要开始了。我们该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定位。诱惑,是毕业后的第一步。男主角也受到了诱惑,我们挣扎、懦弱,最终顺从和放纵。最后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我们也迷失在满是道路的世界上,有些事,明知无益于己,还是会一边自责一边沉沦。也或者是说,觉醒,就是成长的最后一步,男主角在种种快乐和痛楚之中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和拥有的东西,于是开始了矢志不渝的追求,排除万难,最终得到了幸福。从完全跟随父母、盲目反抗再到最终的独立自主,也许这就是任何一个毕业生与社会融合的必须经历吧。 ----豆瓣网友看电影的兔子
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主人公情感刻画细腻,主题鲜明,银幕界首次表达毕业生的心理,让人产生共鸣所以称为经典。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美文化差异,影片确是让我们嗅到青春青涩的味道,产生了怀念共鸣。我的目的达到了,从中找到了毕业生毕业后的心理心灵情感成长,还有关于青春校园的怀念,和大学时代做了告别。

 6 ) 我们追逐的不过是追逐本身。

送上门的熟女,即使极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动的吻来填满你的心。

铺好的前程,即使胜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岖的路,你没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与众不同。

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为终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赶的过程,猎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们放声大笑,微笑,相视无言。
你最终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驾黄色的车辆并驾齐驱。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你热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猎物,
而是追逐本身。

 短评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6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16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2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2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30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33分钟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41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43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53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54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57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1小时前
  • 传奇☂
  • 力荐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1小时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