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警察日记

悬疑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王景春,陈维涵,孙亮,侯岩松,袁利坚,白波

导演:宁瀛

 剧照

警察日记 剧照 NO.1警察日记 剧照 NO.2警察日记 剧照 NO.3警察日记 剧照 NO.4警察日记 剧照 NO.5警察日记 剧照 NO.6警察日记 剧照 NO.13警察日记 剧照 NO.14警察日记 剧照 NO.15警察日记 剧照 NO.16警察日记 剧照 NO.17警察日记 剧照 NO.18警察日记 剧照 NO.19警察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08

详细剧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英年早逝后,以新华社记者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采访其亲人、同事、工作对象的过程中再现出了一个见不得百姓受苦、嫉恶如仇、在工作干为上尽职尽责,充满了情怀的公安局长形象。...

 长篇影评

 1 ) 主旋律的罗生门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2 ) 《警察日记》:血色光荣与东京影帝


当看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警察日记》时,不由的想起获得金马奖的《神探亨特张》,二者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写实的风格,一个收获东京影帝一个收获台湾金马奖同样是获奖影片,这让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更具吸引力。

《警察日记》根据发生在内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为原型,以其64本日记讲述了他14年工作间破获的案件和他的人生感悟,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警察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郝万忠同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鲜活形象。这样的故事用一种写实的手法来诠释,让观众随着一位记者的采访去了解一名公安局长的工作与生活,有敬佩有感动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大的形象感。这些观影感受完全取决于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对剧本的打磨,没有这些主创的精益求精观众也不会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的感人至深。

作为内蒙人的笔者,在看这部电影时更加有一种敬畏感,仿佛郝局长就是笔者的身边人,恪尽职守、平易近人、任何事情必须讲原则,由鄂尔多斯的郝万忠局长让笔者也想到了呼市的牛玉儒书记,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最终都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我们身边的好干部有很多,苍蝇和老虎毕竟是少数,就如片中的那位记者质疑郝局长时说的那句话“有煤、有气、有企业、有房地产开发的宝地,一位公安局长能两袖清风?让人尊敬。”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这部电影显得尤为珍贵和适合时宜,党员干部都应该观看,从中他们可以对照、可以反思、也可能会警醒。这样的影片在影市上应该有生命力,而不是受到排挤,现实的题材写实的手法,让那64本日记给你带去感动,而去领悟那份血色光荣。

电影中,导演有意让观众区感受郝万忠生存的空间环境,山川风木,人文风情,包括蒙古族歌曲,而片中当地的口音也有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种种元素的呈现让电影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加之先锋女导演宁瀛在拍摄时运用了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整个电影画面优雅抒情,充满了诗意,让电影也更具观赏性。

 必须要说一下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影帝的演员王景春,他曾出演过《我十一》、《LOVE》等影片,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这次成功加冕“东京影帝”让这部影片在观众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刺激观影。质朴的演绎、地道的方言、在众多非专业演员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有“演”的成分,他仿佛就是那位郝局长,这就是演员成功的地方,蜕去演戏的技巧还原真实本身。

《警察日记》与《白日焰火》同日上映,东京影帝对决柏林影帝,而王景春在《白日焰火》中也参与出演,这让他在电影竞争中有了自己左手掰右手的意味。中国电影需要真实的还原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也会有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人至深。

 3 ) 没有人敢写的个人传记

只能通过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个故事的时间轴,有一些场景的剪切非常独到,回忆和现实的穿插。但是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亮点,基调很低,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工作、身体和家庭的矛盾也表露出来,可是不能相信好人会早死,这样的结局总是令好人担心,死的那么早,虽然做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其实活得更长也许会看到和实践更多的内容,这样的生命不是应该更有意义吗?

 4 ) 不一样的主旋律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弘扬社会主旋律是必然。然而,这主旋律弘扬的不是那么令人反胃。

影片通过郝万忠的日记拉开帷幕。日记本来应该算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同时也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表露。导演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是通过旁人客观的视角加以补充,二是通过郝万忠的日记视角进行延伸。两种视角交相辉映,使主人公的形象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王景春演的不错,很真实,有种很强烈的代入感,这样的代入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记忆。

问世间,这样的警察都去哪儿了?

 5 ) 《警察日记》:墙外开花墙内香

 3月从来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超级淡季,前面春节档的余热已经释放完毕,后面暑期档就连热身也实为尚早,不过今年这一传统有望被打破。今年2月份人影市创下32亿的票房数字,得益于春节档的井喷,这个数字相当于2007年全年的电影票房数字(33.2亿)。虽然今年3月份上半旬一样进入“休整期”,只收获了8.2亿元的票房,但3月21日将有《警察日记》、《白日焰火》、《盗马记》、《超级英雄》等多部影片集体上映,特别是《警察日记》、《白日焰火》两部在国外获了大奖的两部影片被备受关注。
   一直以来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在国内票房都不是特别的理想,但今年的3月份却很不同,两部国外获的影片同日上映打擂,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2013年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廖凡凭借《白日焰火》捧金熊柏林封帝,更有意思的是王景春在《白日焰火》中也有出演,和好兄弟打擂台不算什么,和自己打擂台才算牛。两部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同时上映还属头一遭,在这“休整期”的3月,真的有望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
   两部影片相比较,个人更喜欢《警察日记》,因为他贵在真实有内涵。《警察日记》是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郝万忠先进真实事迹创作完成,影片讲述了鄂尔多斯东胜市警察局局长郝万忠工作14年工作间破获的案件和他的人生感悟,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警察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郝万忠同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鲜活形象,真实再现一位人民公仆的动人故事。
   《警察日记》与大多数公安题材作品以扑朔迷离的悬念、警匪之间的激烈较量取胜不同,而是真实再现了一名基层警察平凡而又琐碎的工作与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该片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拒绝对英雄人物进行刻意拔高,而是将其感人事迹置换为工作生活中的细节点滴,着力表现了郝万忠朴实的品质和亲切的性格。在一件件繁复的小事中,小人物郝万忠光辉高大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其爱国爱党爱民爱家的大情怀和大智慧慢慢彰显,从而带给影迷深深的感动。
   出身“警察世家”的王景春,曾经演过了各种各样的警察,缉毒警、重案组、户籍警等不同的警察角色,此次王景春出演郝万忠一反以往硬朗的“大男人”形象,并摆脱了主旋律作品中的英雄模式,大走质朴亲民路线,将一名兢兢业业、关心群众的公安局局长演绎得入木三分,堪称最接地气的警察,能以一个中国警察的故事一举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实属不易。
   王景春是实力派男演员,在角色的塑造力上绝对没有问题,但在娱乐码头看来,最大的功劳还要归功于导演宁瀛,宁瀛导演用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拍出了商业大片的感觉,没有死条条框框之中。同时,《警察日记》还是以记者采访为基点,能过主人公身边人回忆层层推进,导演用蒙太奇拍摄手法极其简洁明快,一幕幕的闪回,镜头的相连和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产生剧本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作为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可见宁瀛导演的功力,这样精品之作想不墙外开花墙内香都难。

 6 ) 五味杂谈


    去年的3月份,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正好《白日焰火》也在上映,当时是两部片连在一起看的,当我再次去影院的时候《白日焰火》还在,这部《警察日记》已经下档了,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没有传说中的桂纶镁,导演宁瀛的名字也没有刁亦男霸气。两部片子同期上也是有趣,因为拍的都是探员警察的故事,只不过一个在路边喝酒还闹事,一个却无比纯良正派。内地拍的警察故事一直都乖乖的,因为神探们一直都没办法妖魔化,没办法像刘青云一样识人魂魄,也不会像柯南一样一眼就看穿,往往他们需要望穿秋水,就像《神探亨特张》。

    这部影片,明眼人一看这阵容就晓得了,主旋律。主旋律这种类型确实也是我国特有的,即使周总理在四个日夜里用的跟都敏俊XI一样的台灯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王景春扮演的警察郝万忠是主旋律的,导演的手法却不是那么主旋律,所以这是一部看起来散乱却有着先锋尝试的主旋律影片。

    主旋律电影必然神话英雄人物,这是让人最不喜欢的,就好比看内地的特种兵电视剧,总觉得都不是真的,制片方又在骗人。这部片的导演避开了这种惯用手法,好像在做一次加法,通过他人视角去补充这个人,让人看到了主人公的形象从量变一直到了质变。所以这是一场加法电影。

    影片的片头部分是纸张,翻页,然后一行行的字,最后出现了键盘,然后才是片名《警察日记》。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把这部片的主要内容给说完了,这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码字的过程。当然这要码的字就像电影里的写手的台词一样“这郝万忠,经不经得起网络”所以这部公式电影就给你来证明。影片看到一半我就想起了《公民凯恩》,同事,老婆孩子,仇人全都出来了,上演着一次次的小插曲,去填充人物,摹仿《公民凯恩》的方式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个题材而言是合适的。通过撰写书本的写手视角去走近日记,去走近他的亲人,这样的代入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记忆、

    第一个人物的出场,它负责了郝万忠的青年时期,28岁,刚当刑警,第一次来到刑警办公室,紧张的喊错人,在办公室和花圃之间的门槛挎着,一边的它是阳光明媚,一边的他是阴影里的人,当上司跟他说再给你两天考虑,他毅然的站进了阴影的一面里,去迎接自己的刑警生涯,这是在我看来很特殊的一点,因为英雄人物不应该做人生一大重要决定的时候是阳光普照的吗?这是一大突破。
    
   这样的突破之处还有很多,让你觉得这个警察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主旋律人物,郝万忠人生的第一场案件是个迷案,至今未解,影片的恐怖元素做的不错,回声效果很好,以至于我现在码字都还有点不舒服,但是不舒服也要写完。回到这个129案件,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再来说说这部片的摄影吧,其实我不大懂摄影这东西,但是我懂得大特写是什么?影片中好多的大特写,比如开头部分那个码字的写手在办公室里与其余两人对谈,那个头大的景深再一大,直接有着3D效果,我不知道摄像这么取景导演是去上厕所了吗?还有就是一些嘴的特写我也暂时表示无法理解它的存在,也许是用来叫醒观众的。

   这部电影还有一大特点是在于其的转场方式,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转场,导演都用尽了办法,有刚开头部分的追悼会然后变到屏幕上,还有就是通过日记本的字迹转场,通过监视器转场等等等等,最特别的一个地方是聊到了不良记者段落的时候居然用了一种与《黄金时代》一样的间离效果,是的,这种间离不是《阮玲玉》式的,警察叔叔身子一转直接就穿越了,与两个时空的人同时说话。

    影片本身的音乐并不多,基本上是规律可循的,在爱情部分用的音乐是一个,让人直接把对这段音乐的感觉和妻子对等,129回忆时候的音效音乐也是固定。

    这是一篇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的东西,等我有空再接着写吧,我好像写完了,或者说,这部片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写完了,我困了。

   
   

    

 短评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8分钟前
  • 多元时空的猪
  • 推荐

虽然宁瀛很介怀很敏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歌功颂德,我也理解一个清高的导演对于拍了这么一部片子面对评价时矛盾的心态,但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部主旋律,虽然在视听上有宁瀛自己的风格和尝试,但她的导演观点显然和她的阐述相违和,观片后的交流会比影片还精彩,观众的质疑有的真是一针见血。

13分钟前
  • 37°2
  • 较差

听片名第一反应是,民警故事咋又拿出来放了啊。宁瀛水准回归,树碑立传的主旋律拍成这样相当难得。开场三个套嵌的空间,无数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升格逆光,把一犯罪纪实片拍成了文艺片,职业非职业演员状态都很好。主持人说这是公民凯恩结构,好吧。芦苇又说,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主旋律呢。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活儿干完没给奖金,嫌周末老不接公司电话,给发了个iphone。

2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主旋律电影偏爱倒叙,用众人之口拼凑一个完整的人民公仆。和尹力的《雨中的树》一样,都有导演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地方,但主旋律还是限制了创作自由,导演有心无力跳不出那个框。“每个警察心中都有一个悬案”,不如通过案子反映人物,那些不受贿、办实事儿的地方都太造作了。

2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2.5-3之间

31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中国的警察都是好人,反观韩国,美国警察的电影,几乎都是坏人。3.5星吧,故事主线太散,案件都是新闻标题式的,很浅,整个人物没往深挖,摄影不错

34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2021.5.6第2218部电影

35分钟前
  • 张星翰
  • 推荐

6/10。感觉宁瀛意在用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叙述,当郝采用政治暴力的手腕而非刑侦范围,打击阻碍当地煤运的黑恶势力,没有评判这类超脱法律程序的行为是否正义而呈现一种失语状态,贫困杀人、暴发户和保护伞等司法黑暗的描述通通失语,证明了政治类型在中国电影体制的无奈。视听精准、舒畅,譬如开场记者论及网络时代下''英雄''形象难立与郝在走廊奔跑的时空交叉,慢摇、高速摄影、跟拍和固定机位交替出现,写意运用脸部大特写、逆光和烟雾水雪的华丽构图,又如郝和小李谈话出画后,记者入画采访同事小李,连接时空的长镜头不断有声音提示画外空间,使得画内画外连成整体。结尾郝慢慢倒下的瞬间几颗雪花落在脸上,却躺在满是灰的血案现场,为郝警察生涯的偏执和负罪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喝20杯白酒劝土豪修路、施舍年迈的罪犯母亲,细节充满活力。

3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在现有的限制下,已经很努力了。包括叙事结构以及很多细节的处理。不过这种题材先天劣势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好像回不到过去那种纯粹的叙事风格了

43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这片子是在CCTV6看的。当时就被王景春的演技震慑住了。整部片子里,警察叔叔的疲惫感,坚定感,太真实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片子只有6.8分。

47分钟前
  • 今天看好戏
  • 力荐

一个模范工作者的故事能拍得这么文艺有温度,评分这么低不科学啊

49分钟前
  • 光盐
  • 力荐

遗珠之作。宁瀛风格化叙事的尝试,力图把主旋律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并且触碰到了一些敏感领域。再次说明警察题材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54分钟前
  • m89
  • 推荐

摄影和叙事结构意识到自己逼格不俗故时而自嗨【另外男主就是荣荣干洗店猥琐的小老板啊!

55分钟前
  • vesperos
  • 推荐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5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导演完全没意识到他是怎么毁了这个人物,这一星是给王景春的

1小时前
  • 無遠弗屆
  • 力荐

新时代版本的《民警故事》,只不过讲得不是一个派出所,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骨子里是主旋律的,但导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叙事、镜头语言讲故事。不过整体上电影的各个事件的片段都是“点到即止”,特别是部分断案的情节如果能找一两个案子详细描写就好了

1小时前
  • zip
  • 还行

宁瀛的导演手法依然可看,但作为剧本来说有点腻歪,倒不是主旋律的错,就比如开头主角儿子的画外音,其陈述内容老是让我跳戏,这种红色大陆的思维模式老是哪有问题、抓不住要点的感觉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想“做一个好人”有时比立志使坏还可怕,不如老实“做好一个人”,行人本分已经不容易,先少些谈论为他人付出。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