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血婚

剧情片西班牙1981

主演:安东尼奥·加德斯,克里斯蒂娜·霍约斯,Juan Antonio Jiménez

导演:卡洛斯·绍拉

 剧照

血婚 剧照 NO.1血婚 剧照 NO.2血婚 剧照 NO.3血婚 剧照 NO.4血婚 剧照 NO.5血婚 剧照 NO.6血婚 剧照 NO.13血婚 剧照 NO.14血婚 剧照 NO.15血婚 剧照 NO.16血婚 剧照 NO.17血婚 剧照 NO.18血婚 剧照 NO.19血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1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西班牙伟大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 饰)六幕话剧,内战期间他因支持共和政府而被弗朗哥政府残忍杀害,叛军当政期间作品长期被禁。
  片中的故事以弗拉明戈舞/纪录片的形式展开,通过演员的准备、彩排间即间离向观众讲述了这样一出血腥悲剧:新婚之夜,新郎的母亲心事重重,她偶然得知新娘是杀害自己丈夫的仇家的女儿,她的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新娘的表哥雷奥纳多(Antonio Gades 饰)深爱自己的表妹,他趁乱带着爱人私奔,得知此讯的新郎携刀追赶,两个男人进行了一场血腥决斗……
  西班牙导演: 卡洛斯•绍拉弗拉明戈电影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为《卡门》和《爱情魔术师》。

 长篇影评

 1 ) 一个笔记

在灾异之年的结尾,我重看这部电影,被西班牙人最擅长的细密、精巧的布置所吸引。这火焰的火种原本是对神的敬意,但因观察火焰已成为一种世俗的功课,在神并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些细致的美意竟也让人感到安慰。在每个局部,这种做法提示出的是一些人们已隐隐了解的自然律,不过,当这些局部组织在一起,每一位经过这张圆桌的路人都会感到:一场庆典即将在此发生。在受拖延的旋转中,电影触及舞蹈,触及洛尔迦,触及对种种边界的探讨。对方方面面的触及叠加为一种旋转之欲,弗朗哥政权的最终倒台使这种叠加成为可能。

从各类途径接近这部时长七十二分钟的电影的尝试均会遭遇一种两重性。观众会立刻察觉到:处处都存在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最为明确的是,每一位演员既是电影演员,又是舞剧演员。同样明显的是,影片时而刻意表现出纪录片的特质,时而同样刻意地表示:自己并非一部纪录片。做出以下观影记录的动机源于影片为我们留下的另一条裁切线:在彩排正式开始之后的段落,镜头开始受弗拉明戈发力方式的调动,由此呈现出的灵活性与震撼力是有目共睹的;相形之下,电影的前二十五分钟更接近一部普通电影。如果说,这位置对称而气质相异的两部分仅仅因必然的时间连续性在此共存;或者说,化妆室的段落只是挂靠在排练室段落上,旨在为影片增添一些实验性;那么我们就忽略了——片中的舞蹈首先是一种工作,“舞蹈演员”则是一种社会身份。后半部分的彩排首先是对带有伤病的、会在演出前紧张的舞蹈演员们专注完成工作的记录。这样的记录不一定是纪录片性质的,也不一定要是非纪录片性质的,因为它只需要展示出已经具备舞蹈技术的演员试图回归这一身份时的举止。一方面,他们需要克服困难,另一方面,他们每次都在克服同样的困难。一位女演员在更衣室中抱怨她的舞鞋磨脚。“是新鞋吗?”她的同事询问。“不,是每次都磨。”她回答。对任何一位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而言,他每次回到他工作的位置,那非此非彼的位置,需要多少时间和能量?影片的前二十五分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与答案之一。

观众对“彩排前”部分的初印象会包括演员们各具个性的化妆箱、主要男演员加德斯的人生故事、热身过后女演员们的薄汗与健康的身体轮廓。这一准备阶段明确地由化妆与热身两个段落组成。在化妆段落,演员们表演着由普通人成为一名演员的过程。有一位化妆师在乐手休息的角落出现,但演员们的舞台妆均由他们自己完成。在热身段落,演员们表演着与自己的身体相适应、由演员成为舞蹈演员的过程。两部分都以某种形式的“清场”环节开场,仪式性地将一个空旷的场所准备为戏演发生之地。第一幕中,剧场管理员首先进入化妆室,他将化妆镜周围的灯一一点亮,做一些布置,摆好关键的头纱与捧花道具,此后演员们如受到某种仪式召唤,集体涌入化妆间。集体热身开始前,剧团的核心成员,扮演少女情夫Leonardo的加德斯独自进入排练厅,对镜操演自己习惯的那一套动作,在他的动作停止之后,其他演员同样集体出现在他身后,开始各自的热身。

在化妆室中,以演员作为自己社会身份的人将重新找到自己演员的脸。为此,他们首先要打开各自的化妆箱,将其中化妆品之外的东西布置在自己的化妆台上。这是一些私人物品:小玩偶、贴纸、照片。男主角加德斯在开始化妆前首先索取了一张照片,将它摆在镜子前面。而扮演母亲的女演员也将三张图片放置在镜子右上角。我们注意到镜子与照片的相对位置关系。当人面对镜子,他与自己的镜像相互对视,最终合而为一。当照片出现在镜子面前,它背对镜子,不为镜子所见;照片面对它的所有者,在他的视野里与他的镜像共同对他说话。电影画面中的照片支撑起一个既有别于不断被重演的戏剧、也有别于每一次演出的时空,它点出“过去”与“现在”间的一点,也指出两者之间隔着一段无法确切度量的时间的事实。

两位男主角化妆的状态构成明确的对比,或者说,加德斯之外的另一位男主角José Mercé是整个化妆室中表现得最紧张不安的。他是最迟开始化妆的人。当他与身边的女演员在各自的化妆镜前坐定,他还没准备好面对大化妆镜中的自己。这没有将照片摆放在镜前的人如何跨越“过去”与“现在”之间不定的时间?他必须与他镜中的形象商讨这个问题,于是他要过女演员小镜子的一半,对着小镜子点燃一支烟。当镜头从乐手聚集的角落重新移回化妆间,我们看到这位演员仍然没有打开他的化妆箱。他的同事们看起来并未关注到他的不安状况,他们忙于各自的化妆。最终,使他决心进入化妆程序的是乐手们半随意的演奏,他们唱起这部舞剧的中心旋律:“唤醒新娘,在她大婚之日。”这声音催促他尽快进入演员的位置。

扮演里昂纳多的加德斯同样在迟疑中开始化妆,但他得到自我确认的过程看起来一帆风顺。在他对镜头/化妆镜化妆的同时,观众们能听到他的心声。当他为自己化上舞台式的眼线,他回忆着自己得以从事这份工作的坎坷经历,因此,他很快以舞蹈演员的面貌出现在镜头中。他也使用大小两面化妆镜,但他并未如另一位男主角那般,将小化妆镜作为逃避大化妆镜的工具。在他讲述的同时,镜头移动,于是他的故事成为一种代表,我们不禁开始猜测正在熟练化妆的各位男女演员的经历。加德斯从艺经历的特殊之处在于,他酷似一位著名弗拉明戈大师Vicente Escudero。纵使他此前并没有见过这位大师,他们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偶然又必然的亲缘关系。当他对大师的回忆告一段落,他和着吉他的音乐声,对镜子做了几个凶猛的眼神。就此,他由犹豫转向果决,起身离开化妆室,由一位略带焦虑的中年人正式化身为一名舞蹈演员。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何以本片发生在排练房中是最为适合的。作为化妆室空间的延续,排练房依然是一个用于“准备”的场所。在本片中,化妆与热身是对彩排的准备,不过,彩排依然属于排练环节,相对于演出而言,它仍然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加德斯的预备动作由化妆室延伸到排练室。当他在排练室的镜前完成自己所熟悉的一套热身动作,镜像对他将再无意义,他将找到他的角色与他舞者的身体。在他举起手的瞬间,镜头切到他的正面位置。是同样的方式,像刚刚在乐手聚集的角落见证旋律是如何被吉他手弹出,观众现在直面一位舞者的基本舞步。随后,完成热身的舞者们集体向镜头走来,如果镜头还停留在加德斯进入排练厅时的位置,观众将看到的是舞者们集体向着镜子中的自己走去。舞者们带来一种声音:舞鞋鞋跟的声音。这个声音是由那位最后开始化妆的男主角最先发出的。我们可以想象演员们集体接近镜子时看到的景象:自己愈接近自己,自己愈明确,亦愈接近同样在被放大的他人。他们脚踏地面的声音共振,但仍属于他们各人。在振奋人心的对角线练习中,我们看到每一个人有力的动作与眼神。端坐的我们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镜像,或我们是他们的镜像。

曾在雕像下面站立、观察它的人能透过遮盖雕像的白布回忆起它的轮廓。这是前二十五分钟内埋藏的另一条隐线:一些对洛尔迦《血婚》原作的指涉忽闪而过。在化妆室内,一位女演员在化妆前将小男孩的照片放在镜子右上角,在彩排开始的瞬间,我们确认了她在这出戏里扮演母亲。暖身过后,男演员与女演员们回到各自的更衣室更换戏装。女演员们为彼此扣好衣裙背后的纽扣。而在原作中,女仆为将要出嫁的少女编好发辫。彩排仪式与结婚仪式相遇在二十世纪初式样的衣物的表面,因为这些衣物在前一种仪式中是道具,在后一种仪式中同样是道具。原作中最核心的道具是随后造成悲剧的刀子,它一开篇即与母亲和儿子一道出场。在男演员的更衣室里,剧场管理人带着三把刀出现,随意地将其中一把递给加德斯。“你的刀子”,他说。两位男演员将要去排练厅表演一场两人同归于尽的对决,此时他们身着白衬衫,相对着测试刀子被甩出时的流畅度。这无疑也是两个真正要去开展对决的男子在出发前要各自准备的。彩排开始前,加德斯特别强调:“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打算停下来。”这句台词再度撬动着戏剧与排练厅之间的活板门,不祥的气息冲入排练厅的日常。观众心中萌生微不可察的疑惑:原作中的流血事件是否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排练室中发生?然而,关于悲剧的提示到此为止,此后的四十五分钟,胶片为舞蹈服务,几乎不再有怀疑,不需要判断、回忆与推理。最后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只是电影召唤悲剧性时轻松的手势:电影捕捉存在于舞台内和舞台外的道具,再将它们剪辑在一起。

电影的前一半演示了属于电影的暗示与隐喻的游戏。由此出发进入后半部分的彩排,似乎意味着前半部中带有弗朗哥时期印记的表达方式也从此在弗拉门戈的旋转中被抛弃。自摄影机被允许追随舞者的动作与动线起,它很快沉迷于此,服从于传统的绝对威力。虽然在作为背景的排练厅中,依然有一些舞剧之外的表演在提醒观众:这是电影,不是舞剧;这是彩排,不是正式演出。但肢体动能的奔流越过这些提示,这是由排练厅的功能预先注定的。在影片前半部与后半部的对垒之中,后半部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重点必将落在后半部呈现的舞蹈之美上。在统一的彩排主题下,前半部与后半部共同呈现出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拼贴逻辑。这种拼贴的力量原本来自于两个图像相互撞击所造成的惊奇,来自于它们未被想象过的交集,但在解严的社会背景下,拼贴造成并集,制造出一个热闹的中转站。在婚宴一幕,舞蹈演员们集体退到排练室边缘,小型乐队登场,演员们对镜稍稍打理自己,再随吉他手们入场,为电影中的舞剧中的戏剧中的日常起舞。图像序列能够记录这些嵌套层次,每一个层次上的元素都有进入影像的权利。

 2 ) 《吉普赛的婚礼》

此篇写于2008年春(同名歌舞剧血婚-保利剧院)

这是我第一次看现场的弗拉门戈舞,入场时座无虚席,这更增加了我的期盼。

一开始是配有中文的西班牙语剧情介绍。
而在舞蹈开始之初与舞者共舞的是一个影子,它投在舞者身后影幕上,像是他的但又不是,
但无疑它更预示着什么... ...
预示着爱情背后的另一个主角吗?
还是两者的同一命运?
爱情将憧憬拉近,将希望点燃。
爱情颠覆了莱昂纳多的一切,而只有这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他没有担当一个自我的旁观者,也没有将烈火熄灭。
相对于我们那年轻的新郎
他爱的则更像是一种附有爱情的想象,眼前的那位新娘更让他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在一幕幕的表演种,挥舞的手臂和摆动的双腿与音乐完美的结合着。
尽显着弗拉门戈的挥洒与果断。
一切情感的肢体语言像是神经的反射一样,毫不迟疑。
虽然我对角色本身还未有同感
但整场随舞而唱的西班牙民谣却深深的打动着我!
那是无法用言说的...如同苍原掠过的风不会回应你的存在。
此类歌曲我找了多次,依然未果,不知各位同仁能否指点方向?
作为最后一场不知“莱昂纳多”是否像前几场那样跳到激情时赤足而舞的场面.

但无疑那是令人兴奋的。
我盼望着有更多的优秀舞蹈团到北京交流。
他们应是我们的萨满,我们用他们的舞蹈与自我内心世界的神灵们交流着。

 3 ) 绍拉对于话剧《血婚》的再创作

       《血婚》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成,话剧作者为西班牙著名剧作家、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洛尔卡一生十分短暂,只有三十八个年头,生于1898年的格拉纳达,在1936年被弗朗哥政府处死。原因在于洛尔卡多次公开谴责法西斯暴行:有多为社会主义者好友:同时是知名作家和同性恋者。洛尔卡的《血婚》完成于1933年,糅合了诗歌、歌舞等元素,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特色。
       1981年的一天,卡洛斯·绍拉观看安东尼奥·加德斯舞团的彩排过程,产生了将经典话剧搬上银幕的想法。弗朗哥去世后,遮蔽西班牙文艺界天空的乌云不复存在,绍拉也伺机改变之前以隐喻手法为主的故事片创作道路,加德斯舞团的精彩表演让他从此专注于对于西班牙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展现与歌颂。
       与原版话剧相比,电影版《血婚》在影片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绍拉不仅以半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了一场舞剧的彩排过程,而且将舞蹈演员的后台准备活动搬上银幕,其中还插入了加德斯个人的舞蹈感悟。因此,影片除了对话剧《血婚》的主旨进行再探讨之外,还客观审视了关于舞蹈艺术本身的方方面面。而这种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也被绍拉所长期使用,作为他在舞剧拍摄中体现电影特性的主要形式。
       话剧《血婚》的故事情节大致为:一对新人即将成婚,但新娘之前的未婚夫莱昂纳多的家人正是新郎杀死父亲与哥哥的仇人,他却和新娘的堂姐结为夫妇,生有一子,并依然爱着新娘。婚礼当天,莱昂纳多携新娘出逃,新郎追出与莱昂纳多决斗,两人双双身亡。在话剧中,新郎的母亲是重点塑造的形象,母亲的丈夫与两个儿子均死于刀下,自己只能继续孤独的生存下去。其他女性角色也均无法得到男性力量的支撑,受到命运与欲望的折磨。
       由于话剧《血婚》在西班牙国内享有盛誉,观众对故事情节烂熟于心,所以绍拉没有扩充话剧的情节,而是结合弗拉门戈舞的特点,做了颇有针对性的删减与强调。舞剧的叙事主要通过舞蹈动作实现,篇幅不多的唱词只能起到补充作用。由于舞蹈动作在叙事容量上的局限性,绍拉只保留了最主要的故事内容,并通过简单的道具与精准的动作设计加深艺术感染力。
       舞剧大致由六段舞蹈组成。
       第一段舞蹈:新郎与母亲喜形于色,畅想婚礼时的情形,新郎腰间的刀子令母亲面露惶恐,母亲不希望儿子惹上血光之灾,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段舞蹈:莱昂纳多与妻子心猿意马,貌合神离,摇篮中的孩子无法安睡。
       第三段舞蹈:莱昂纳多与新娘各站一边,两人动作一致,情投意合,却被无形的墙垣阻隔。
       第四段舞蹈:新娘内心慌乱异常,欲望与理性的天平在左右倾斜。
       第五段舞蹈:婚礼上,众人起舞。莱昂纳多与新娘含情脉脉,莱妻却无可奈何。
       第六段舞蹈:莱昂纳多与新郎拔刀相见,新娘伤心欲绝。
       影片中并未提及莱昂纳多与新郎的家族仇恨,也没有出现死神与月亮的角色,洛尔卡的诗歌魅力也无法在动作中体现。但绍拉将舞剧的缺陷转化为优点,尤其是最后决斗一场,没有声音、没有布景,只有慢动作的打斗,就这样,残酷的杀戮转化成为曼妙的舞姿,甚至连最后新娘身上的一抹血色也显得美丽起来。

 4 ) 不只戏中戏

刚读<血婚>的时候念叨: 这是多怪异的一个故事.

不曾想原来是看到Carlos Saura才头晕: 生生地把故事变成纪录片, 早就不是”戏中戏”三个字能概括. 使着劲地让你不明白. –除非你读过<Bodas de Sangre> (血婚)

*

我自认从前是绝没有见过这样的电影.

开篇是熙熙攘攘的后台, 舞蹈演员都是青年男女, 打闹嬉笑不迭. 直到头儿模样的舞男抖擞出现, 说来, 我们先练练这个动作.

假设你不知道电影的名字, 你问: 这是闹什么呢?

闹flamenco呀. 一二三, 热身结束, 少男少女们, 彩排即人生.

呀, 簇拥新娘的众人一袭黑衣, 黑白分明却神色不一…直到新娘的白纱洇成血衣.

按理说, García Lorca (加西亚洛尔加)的原著应当是以红色为基准, 更不说背景, 第一场黄色, 第二场玫瑰色, 第三场白色, 即使是旁衬, 也招招正中靶心. 明艳夺人的不知道是炽热情欲还是新仇旧恨. 原本照报上的新闻改编, 新郎决意与妻子的旧情人共赴黄泉. Lorca见文后经过长远谋划, 最后才一挥而就. 神奇的安达卢西亚人也钟爱意象. 有月亮, 有死神 —- 毕竟凄厉的诗句让凡人念起也总是不得要领.

从头到尾唯一被冠名的角色–旧情人Leonardo, 一妻双子心不死, 得知旧爱要成婚, 千方百计不辞辛苦去勾引, 私奔路上血溅当场. 为什么他有名字? 是有他才有故事. 悲剧只在他一念, 众人命运由他牵. 新郎母亲却又集刚烈妇女要素为一身, 家仇大过天, 怎容得下. 只新郎纯如一张白纸, 新娘又气血上涌无判断力, 都是配角. 每个故事里的弃妇都是错, 此处L妻更不需提. 你与我结婚生子, 暴躁愤然可以是对我不满, 你不爱我, 我无话说; 如今你说你并非只是不爱我, 你还爱了一个她, 你让我何以自处. 西国文学中的女人, 仿佛都要变成一块磐石才能苟活.

血婚, 乍听就汗涔涔. 全无台词你以为就不能满场唏嘘? 这才大错特错. 虽然改动加工少不了. 你纵是独舞再胜也无人知晓你是独有名字的角色. 你要说自己大婚将至, 少不得要凭空加一场母子拟婚, 观者才大悟: 这么个意思. 你说起仇人时蹙眉不够, 也有刀剑相帮. 当然是智慧超然, 可戏的角角落落毕竟已不同, 既无台词, 意象也无意义, 还要月亮, 死神做什么? 故而必须要当一样新物什来赏玩. 只要吊着观众席一丝悲怆, 那便是原味得传了.

你道排练厅上方涌起的乌云是谁的大作? 你且见过flamenco便知. 远不是手指缭乱翻覆+踢踏阵阵就引为真谛了. 击掌. 吉他. 缺一不成方圆. 原本flamenco要义就是歌者舞者眉头紧缩, 世间的苦, 则都在裙摆间萦绕. “我灵魂深处的痛楚,” 你可知晓? 于是此间言谈多余, 我的肢体我的眼神, 你的悲伤立即加满十分. 于是有flamenco, 何需色彩, 何需场景, 你听那地板的声响, 爱恨仇伤, 一并都洒了出去.

[决斗一场是真爱]

*

Carlos Saura兴许不及Almodovár知名, 可要论为西语文化圈贴标签, 好像是只有他能办到.

一桩桩经典来改. 今日血婚明日卡门. 这回Goya下回Sevilla. 不亦乐乎. 想今天来写点什么也是因为昨天找了<Tango>来看. 跟血婚是两条路子, 可还是一眼就能看穿是Saura出品. [骚拉?-_-] <Tango>的两名女主真是赞得发指, 风致不一, 却交相辉映, 并不至于一个比另一个更夺目. 最后稀里糊涂码一大坨不知所谓, 居然不是关于tango, 完全是因为想起当时坐在课堂里, 为着初到西班牙对莫名饭点的身体本能反抗, 整个就睡过了一部<血婚>. 回家琢磨, 想想不死心, 竟花了半日去youtube上揪了出来重看—-这才知道妙处, 这样的片子, 西语听力残破如我也照样无字幕神清气爽.


http://theimportanceofbeingidlepola.wordpress.com/2012/07/02/%E4%BD%A0%E8%8B%A5%E4%B8%8D%E6%87%82-%E4%BE%BF%E6%98%AF%E6%99%B4%E5%A4%A9/

 5 ) 電影与戲劇

試著回答老師的幾個問題: 1.鞋子。排練前練習舞蹈的時候鏡頭先給了上半身,然後又給到鞋子;排練開始之後男主走向妻子;男二追上男主和女主之後用鞋子的響聲表達憤怒。我想鞋子第一是可以表現身份,腳的動作是一種比表情還要誠實的語言,暗示人物的性格与心境。此外,鞋子是弗拉明戈舞中很重要的部分。把觀影者注意力放在鞋子上顯然是電影語言了。 2.鏡子。排練中間演員們都還在鏡子旁或作者或整理著裝,確實最後女主走向鏡子抹下血跡很詭異,因為鏡子裡祇有她和因為她“死掉”的男人。假如是戲劇的話,演員想要表達審視內心應該是面向觀眾的,把觀眾當做鏡子。而這裡是有真實的鏡子,戲劇里的人物好像有了獨立人格,更加真實,這就是電影了。 電影是戲劇沒錯,但電影可以給人呈現它想讓人看到的,而戲劇不能。戲劇中無論演員再入戲,總是會有如古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那樣的,告訴你訓誡你,這在我看過的一些音樂劇中還有殘留。戲劇中人物的心理獨白或者表現心裡鬥爭的動作都是是面對觀眾的。這個框型舞臺總是會告訴你這不是真的。所以電影和文學一樣,也是在創造可能性嗎?

之前聽过“戲中戲”這個概念,當時不是很懂,現在似乎明了了一些但還是沒能捅破那層窗戶紙。老師講了之後真的是佩服這位導演,通過戲劇語言到電影語言的過渡,到電影末尾,看到女主角走向鏡子並且鏡中沒有他人時候竟然毫無察覺。這時候心裡受到的訓誡,要比單純劇院看劇來得深刻得多。

 6 ) 介于弗拉门戈与《血的婚礼》之间

Saura呈现舞剧版《血的婚礼》的形式非常耐人寻味。事实上无论是弗拉门戈给人的传统意象,还是《血的婚礼》作品本身给人的感受都是绽放的鲜红。从鲜红到纯白不仅有对婚礼与纯洁意象的再现,更有电影本身介于舞蹈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力量,从零开始的力量。他既没有单纯地记录最终成型的舞台版本,也没有完全将其变成纪录片的形式来探讨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而是在纯白的排练厅环境中再现演员如何从现实的场域走向虚构的、艺术的场域,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男主角的演员独白)融入到对作品的呈现中。

在弗拉门戈中,音乐、舞步与肢体的力量感是呈现的核心,因此关键的唱词以及文学作品中念白的气口可以通过肢解的动作进行重组和再造。而本身舞台的全景呈现方式也被电影拍摄手法的特写镜头、景别调整所弥补。比如在第三幕中男女主角novio 和novia的平行对跳,既能够看到爱人之间最紧密的情感联结,两人不在同处彼此的思念与辗转反侧,还有对单个人物的表现力的具象化都弥补了舞台艺术即时性的不足,而用电影的拍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重现了文学文本中的特点,比如人物独白、线索铺垫等等。在最后的对决戏中,Leonardo和novio放慢的定格动作,手中刀柄运行的轨迹,以及为了平衡肢体需要大量的力量,演员头上明显的汗珠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张力。

而排练厅中镜子的运用也是点睛之笔。镜子本身就是“虚幻”的代表。因此在影片开头演员从化妆室进入排练厅开始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动作、找到自己身型的时候,就是他们从现实进入虚幻的时候。在场景切换时,导演一次一次将将镜头切向镜子,再用近景聚焦到角色本身也绝非偶然。包括最后,饰演novia的演员走向镜子,镜头略过了现实中的她,而只保留了镜像中的她,她将沾满红色染料的双手抹在洁白的裙子上,更是有一种模糊生与死、虚与实的强大的震慑力量。Saura利用电影媒材的特殊性质,对舞剧版《血的婚礼》的再现,最终使影像、舞蹈与文字三者结合,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7 ) 不入戏的沉浸

《Bodas de sangre》

唤醒新娘,在她的大婚之日。

将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再将舞台戏剧移植银幕,西班牙人民耳熟能详的传世经典在卡洛斯·绍拉的导筒下迸发别样的生命力。学习电影史免不了要大量观影,西班牙这章从一开始便深深吸引着我,如果用一个颜色去形容它,会是猩红色,印象里的西班牙没有火红那样明艳,但也不是酒红那般黯淡,猩红正正好好,既有斗牛士的激奋,也有传统氛围下的羁绊,血婚说的恰好就是这样的奇情故事。

有人说这是纪录片式的表达,是也不是。西班牙顶级舞者所扮演的角色优势便在于,弗拉明戈那曼妙柔媚的身姿配以铿锵急促的舞步被狠狠拿捏,使得观众来不及分心。但是镜头的存在感时刻在戏里与戏外产生间离,具有人工痕迹的场面调度与画面构图,让人惊叹舞蹈之美的片刻喘息中,清醒意识到他们是在演戏,而观众的沉浸则是对导演最大的嘉奖。

电影再一次将旧故事以新方式表达,超现实且刻意的舞蹈慢放传递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伴随两抹白裙上猩红色的血痕,悲剧迎来落幕。此刻故事内核似乎已不再重要,弗拉明戈的踢踏步已经在击踏着观众内心。

 短评

舞蹈不错,设计感也挺好,但其实就是舞剧电影版,当年可能比较新潮,现在看也就一般吧。

10分钟前
  • Spy Liu🌈
  • 还行

#西班牙大师展 镜子的运用呼应「排演」,几次出入都很巧妙,镜子在最后一幕又复制新娘,对应镜中决斗的两个男人。纪录片式的画外音在绍拉后期消失了,在这部里算是比较单纯的技法。

15分钟前
  • btr
  • 推荐

非常完整的从幕后到台前的弗拉明戈舞剧。要补洛尔卡的原著。西班牙人咋就这么喜欢一代代打打杀杀呢?想起阿莫多瓦的《回归》,村子里都是寡妇

1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不是简单的歌舞记录,伴随着吉他伴奏和舞蹈动作,镜头也极具表现力,让观众能沉浸在弗拉明戈演绎的剧情中。前面还有舞团在化妆间的准备片段,以及领舞的讲述,戏中戏的形式也让电影本身的形式更加丰富。

2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领队老师身姿太美(。人类总是有很强的转化与变易的能力 观众能适应戏外与戏里之间的转换乃至共存 而演员从排演前的舞台生涯内心回顾 到舞蹈技巧热身强化训练 到全情投入浓墨重彩的戏剧和舞蹈 ta的角色转换 交叠 形成多重压力 却也被激发出潜力 这是弗拉门戈的一个剖面 也是演员心理学的一个剖面

25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电影利用了太多舞台剧所没有的优势,从脚步到面部的各种特写,到摄影机的移动和景别的变化,同一场表演完全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拍法。

27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重看#4.5;一场戏剧排练的完整记录,从动作分节到完整呈现,然而看到后来会逐渐忘记这是在排练室里,完全沉浸到美的震撼,感染力超强;在脚步踏出的节奏中充满灵魂痛苦的呐喊,这样一个蕴含着悲剧意味的日子,毁灭的走向呼之欲出,高潮处屏息凝神,放慢的动作喷薄出无限的静与力,爱与死。绍拉的镜头语言表现太棒了,从局部特写的运用到全景环绕,人物的走位,景别的区分,剪辑的张力,都无一不体现其强大的调度能力;特别喜欢从镜子景深处拉回“舞台”的那个精妙镜头。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纯粹带来完美。三部之中这一部镜头最为精妙,希望那个屏幕更大一点,但又不要,因为已经很足够;要高傲,表情自然到多一分过头,少一分不足。相见恨晚。

3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并非单纯地记录舞蹈,而是由调度介入参与叙事,进而对画框内的人形成牵引,在对空间的呈现和解构上极具革命性。绍拉的摄影机运动节奏和轨迹都很精妙,配合声音设计和剪辑,时而静默观察,时而穿梭躲闪,镜头捕捉人物肢体和面部情绪起戏剧性,呼吸随着舞步渐渐收紧,张力在不知不觉中堆积。最后两抹鲜红落下,在镜子里外的对视中戛然而止。Cristina真是每个脸部表情都充满故事的舞者!

3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20201017@ 艺海 对不起看困了 竟然真的以彩排的预设进入 以纪实的方式跳了一整场舞 场面调度好绝 4:3的画框比比起<卡门>要精巧很多。没有paratext的部分 这前现代主义的文本现在看倒意外成了先锋。

39分钟前
  • nobody💫
  • 还行

原来绍拉是同帕拉让诺夫一样神一般的存在......

43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电影语言vs戏剧语言;flamenco真美丽令人沉醉;舞台的魅力在于可以更改时间的线性。

47分钟前
  • 还是别醒了~
  • 推荐

西班牙影展*艺海。演得到位,拍得漂亮,室内景排练戏完全没有限制歌舞的魅力,多变的机位(跟拍踏步、俯拍倒地、舞会手持)和精准的景别(起伏的白衫后悲怆的面容),像呼吸般紧跟情绪,偶尔的出画和镜面,形成戏剧性的停顿。最后决斗戏的环绕仿佛20年后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舞蹈真是有某种人类精华,既起范儿,又饱含深情,包括真情的痛苦,这一切在修复后通透的画面里,光芒万丈。

49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弗拉门戈三部曲之一

50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还行

真心赞,这就是西班牙最好的导演改编了西班牙最好的诗人写的最好的话剧,然后联合最好的西班牙男女舞蹈演员做成了弗拉门戈舞剧,镜头太赞,摄影机翩翩起舞,洛尔迦的唱词只能用原文去理解,可惜不懂。

55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镜头精准的令人称奇!很硬!

59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2020240 艺海剧院。类纪录式展现舞剧的彩排,利用摄影镜头的移转让观众在戏剧中一进一出挺有意思。

1小时前
  • NeonBible
  • 还行

舞蹈带出的肢体语言的感染力越过所有假定性空间 他们在排练室在舞台在现场 节奏流畅顺滑情绪饱满热烈//真实和虚构 舞蹈和电影 界限被打破消除//演员在准备观众在进场 演员在改进细节动作观众逐渐安静下来 然后他问“热身好了吗 带妆彩排吧”

1小时前
  • YiQiao
  • 推荐

#西班牙电影大师展#4.5 纪录片形式,事无巨细记录血婚的一次带妆彩排,弗拉门戈情绪之浓烈、奔腾、敢爱敢恨又追求自由的性格与舞剧情节保持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匹配,深深感到对弗拉门戈而言舞蹈技巧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气势撼人(第二部片卡门这点尤为明显),这是属于那些坚定骄傲义无反顾无所畏惧、色彩浓郁的花一样绽放摇曳的女人们的身体语言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血婚是羅卡的劇作中最常被取材演出的作品,若將原著和叟拉的電影比對,羅卡的血婚「劇中有詩,詩中有劇」,運用若干超現實主義的意象詮釋作品中的愛與死。如月亮象徵鮮血和謀殺,鬼神附身的女乞丐在作品裏的死亡訊息等,這些均未在電影中顯現出來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