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金明哲

播放地址

 剧照

园林 剧照 NO.1园林 剧照 NO.2园林 剧照 NO.3园林 剧照 NO.4园林 剧照 NO.5园林 剧照 NO.6园林 剧照 NO.13园林 剧照 NO.14园林 剧照 NO.15园林 剧照 NO.16园林 剧照 NO.17园林 剧照 NO.18园林 剧照 NO.19园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50

详细剧情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投拍的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共8集,每集约 50分钟,从先秦、汉、唐、宋、明的 园林讲起,直至现代。通过讲故事的 方式,具象表达园林里的慢生活。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要只给一颗星(长文吐槽)

从13年开始宣传的园林纪录片,我一直关注,两年后,等他播完八集,我在豆瓣上打了一个一星,难得这么毫不犹豫。好吧,让我来说说我为什么打低分,为什么对一个我非常喜爱的纪录片题材下狠手。

一.名不副实
我不知道大家对纪录片有没有概念,在我的理解中,拍纪录片应该是和写论文相似的,大学毕业论文没被少批,为什么?因为总是过多的加入个人主观色彩,多是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字眼,指导老师说,你要把自己的观点藏起来,不能直接得出结论,你必须找到足够的资料,数据和前人已经完善好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写的东西必须真实,可靠,而不是空中楼阁,给人幻想的美感。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这是母庸置疑的。而保证真实的前提是搜集大量的资料,进行实地的考察,写出客观平实的解说词,采访专业权威的人士。
很可惜,园林成片呈现的东西几乎完美避过了这些要素(我不否认在制作中他们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最后用唯美的画面,文艺的解说词,几个商业人士,自以为感人的情怀面世。
而园林二字,从原来认为的主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沦落成为XX朝代,XX文化,XX情怀,XX艺术的一个宣传包装品。
但是肯定有人会问,园林本来就是美的啊,拍得美没有错,还让我想去苏州了,想去逛逛了。这样不好吗?
如果这片子让很多人从想出国旅游变成了去苏州,下江南,逛园子,寻找文艺小清新的情调,那么也许是功德,毕竟我最早也是因为那些唯美的说辞开始喜欢园林。
但是,你是纪录片,你要传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风光,更是真实的园林知识,这些都需要真实的资料,认真的说明,专业的介绍,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抒情就能过去的。
于是,原本以为的人文地理片变成了商业专题片。
二、重点错误
八集纪录片,前五集提到的园林都是基本消失了的,最多只有残存遗迹和绘画资料。按照我的想法,完全可以合并到一集来解决。但是强大的编导们(一集一个)硬是把他们写成了将近300分钟,五个小时的剧本。
汉朝,魏晋,唐朝,宋朝,我不否认这些朝代的文化,他们所留给后世的诗词,绘画,器具,技术,无不影响了后来园林的审美和建造风格,但很可惜,这些朝代的园林几乎都没了,就连号称从宋代建造的沧浪,沈园都是改造和复建的,保留下的宋代风格微乎其微。编导们为了填补时间,于是开始卖力的说每个朝代的名人,将这些人的情怀,事迹,八卦说的细细的,最后把他们和园林套上关系,算是完事。比如第五集,讲宋代的,编导放着好好的南宋花石纲遗物不说,对着北宋那个没完工的艮岳不停的抒发情怀,甚至连北宋灭亡都拍出来了,皇帝被金人俘虏,还拿着一朵花在那怀念故国……此时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里的园林原来是被当成了祸国殃民的魁首,以及那个清明上河图,真的不是为这个影视城COSplay团队宣传?你表演就表演,还人戏不分?先把宋代的衣服,头发弄对吧,诚意何在?
三、受众定位错误
我认为关注园林纪录片的人大多是对园林感兴趣并且有一定了解的,这个了解程度起码是知道园林是干嘛的,知道四大名园,知道苏州,知道拙政园是明代的等等。而纪录片定位的受众大概是不了解园林,但喜欢情怀,喜欢风景,喜欢舌尖体抒情方式的人……
大量的外国人视角,故事举例,点到为止的园林介绍,画面和内容对不上的园林风光,几个文化类商业性的采访对象,穿着影楼装故作深沉自以为是情景再现的演员,一些似是而非,看似人生感悟的解说词,占据了我对园林这部片子的印象。
而我想看的建筑风格介绍,园林历史变迁,修复过程回顾,相关主人的故事以及建筑专家的个人看法几乎没有。编导们又一次完美闪避开了这些东西,在园林知识和情怀表达上,果断选择后者作为纪录片主体。
比如第六集,编导让演员们再现了晚明文人的园林生活,用了许多镜头来表现文震亨的性情,女子的姿态,艺圃风景的雅致,却不愿意说说园林的具体资料,历史沿革,明代建筑遗存,近代修复事迹,建造手法。后面还提到了无锡寄畅园,这样一个江南名园却只给了秦氏后人祭祖的画面,不去说说它的内部结构,建造风格和遗存。编导的脑回路也是够够的。

情怀,情怀,情怀,在园林的编导眼中,所有的一切都要归于情怀,我不否认情怀的好处,但是这是园林啊,咱冷静下,好好说园林本身不行吗,说好了,再抒情。

想起多年前央视出品的昆曲六百年纪录片,相比之下,这部片子还算靠谱,里面的采访对象,有不少戏曲学家和演员,他们说的都还算是戏曲本身,而里面说到的历史,引用的资料,还原再现的场景,都还是偏向写实的。并不是奔着唯美,写意去的。

夜深停笔,吐槽到此。作为一个园林爱好者,虽然不专业,但本着喜欢就要认真喜欢的态度,看了很多关于园林的书籍,记下每个园子的特点,风格,值得看的细节,甚至是建筑术语,门窗式样,假山名字,历史逸闻,唯恐去实地时错过什么。我知道园林美,园林有文化,但是这不是该一直嘴上说说的,作为纪录片,应该解答的是为什么美,为什么有文化,为什么让古今很多人对它产生情结。
而这些解答,是不能靠唯美的画面,cosplay式的还原,非专业人士的访问来表达的。

 2 ) 好美的园林,向往的生活

唱得太好听了
搞不懂女子残忍这什么意思?
这个镜头重复用在第二集和兴尽而反

园林 分8集,前6集分别按照时代从秦 汉 魏晋南北朝 唐 宋 明时代分别主要介绍秦始皇 汉武帝 陶渊明和嵇康,王维白居易,宋徽宗,文震亨的人生,带出蓬莱 上林苑 桃花源 辋川别业 履道坊宅园 艮岳 唐寅园寄畅园等多个园林。优点,通过讲文脉告诉了园林的发展演变,从前宅后园,叠山理水,到《长物志》。7集讲造园林,耦园,狮子园。8集讲现代与国际。园林展现出立体山水画。 缺点,后面2集没之前震撼,前12集太深刻了,有些素材镜头人物反复用。

 3 ) 墙里开花墙外香

自然,见证着历史的穿梭注视着春夏秋冬的轮回往复,孕育着花开花落,小桥流水,在自然中领略生命奏响的乐章,在自然中传达古老的东方禅意。导演马静和冯雷通过《园林》探寻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透过诗意话的语调讲述文化交融,文化碰撞,诠释着一幅又一幅瑰丽的画卷。

该片运用板块叙事的方式通过梦桥花鸟盆景展开,多角度地讲述了城市逐渐吞噬自然多元化充斥城市空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故事。不同于线性叙事,该类叙事方式更具时空开阔,具有普遍价值。该片大量使用了解说词加字幕的形式用于解释画面。与此同时纪录片中出现的主人公对画面的口头叙述,也使该片更加真实可信,它所传达的浓厚情感更加有利于观众引起共鸣。本文将从人物,文化,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论述该片。

人物,人文情怀的表达

文化,中西交融的时代

造型艺术,唯美诗意的表现

结语

即使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也不可遏制的仰望星空,在园林中梦桥花鸟的点点滴滴,都属于大自然的缩影。大自然的美好在他们身上也得以完美诠释。从平实中挖掘本质的美,从大自然中搜索朴实的传统。墙里开花墙外香,正是导演所传达的意图。

 4 ) 笔记

八集,用历史做纬,从八个角度,用八种不同讲故事的方式,立体呈现出对园林的不同解读。园林,可以是恢弘的皇家苑囿,可以是仕者的归隐之所,可以是百姓的生活日常,可以你我是内心家园。在精美的画面和精致的解说之外,也给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一、仙境在人间

“从历史和传说,沿花园的小径,寻找为我们的来处与归处。”

二、村庄里的上林苑
汉,上林苑'李晓超,上林苑长卷
历史和现实交织

三、桃花源有多远
魏晋
夏的鸟'竹林七贤--秋的枫'陶渊明--冬的雪'王徽之--春的花'王羲之--采兰人'杨咏梁'林谷芳
梅兰竹菊桃花源

四、写在大地的诗

西安--泉州
泉州造辋川--王维'辋川别院'园林靠近城市,人与自然,园林与城市,隐与仕得到统一--白居易'更进一步,城市园林,城市中的园林,“中隐”出门即朝堂,回家即园林,“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获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五、汴京艮岳梦

清明上河图--汴梁(开封)--宋徽宗--艮岳

六、不朽的林泉

文震亨,长物志,艺圃--苏州园林博物馆--计成,圆冶--文征明,拙政园--唐寅,唐寅园--无锡寄畅园
古人与苏园生活
文人,园林,生活与气节
园林,人化的自然,物化的心性。

七、遥远的归处
现代
夏家鑫,太湖石--假山,狮子林,韩良源,“山石韩”,张毅--水--叶放,南石皮记
现代人与苏园生活

八、墙内的花园
贯穿中外
梦'比利时Eric,天堂公园--桥'蔡尔雅,仁园--鸟'蔡廷辉,醉石居--花'徐鹏志,木香园--盆景'王永康,玉山圆柏
人生如意每难全,草草园池却自然--陆游
生命属于自然,园林是构建在人内心的花园。

 5 ) 长城之内是花园

一部美到令我窒息的纪录片。

园林本身就是我国士大夫人文精神的外化。它是灵动缥缈、居无定型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内心,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落叶萧萧也好、泉水淙淙也罢,自然之景是大自然的手笔,万物同我们一样享受着这山林流水、清风明月,但唯有人能在其中看到吾生须臾,渺渺如沧海一粟。

所以,《园林》本讲的难道不应是人文精神吗?

文震亨的《长物志》,光凭名字,就说出了园林的本质,其实就是文人自得之所。“长物”一词来源于《世说新语》中的“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本就是多余的东西,又何足挂齿,只是文人赋予那石、那木、那景些许情怀,这园林,也就成了他们精神的象征。

看完纪录片后,写了一篇短记,放在了网易云音乐的专栏上,顺便搬过来存档一下。


从汉武帝恢弘的上林苑到宋徽宗精巧的艮岳再到易主多代的拙政园,中国的园林逐渐从皇家园林、帝王猎场转变成士大夫精神气节的外化物。一石一木,一花一草皆有意趣,或在高梧古石中,置以几榻,长日清谈;或泛舟于湖上,观靓女采莲,听子夜清歌。不过方寸之地,便将俗冗隔绝,园外是熙熙攘攘,是追名逐利;园内是物我两忘,是天人和谐。但在一番风淡云轻中,细细品味还能感知几许寒寂凄凉,令人神骨俱冷。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约略其名,匪一端矣。——文震亨《长物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长安,庙堂之高;终南,江湖之远。在长安城和终南山之间是王维的辋川别业。

安史之乱被俘后,王维被迫出任伪职,待动乱平息,他自被贬官。或因政局无常逐渐消沉,或因乱时失节而感耻辱自责,王维将自己放任到了辋川。

在辋川,他既可以品味山水之乐,又可以顾及庙堂之志,可进可退之间,依然保持着魏晋隐士风度。在观望仕途和心系自然的不得已选择中,他将园林纳入了自己的生活,将辋川美景作于画、赋予诗,自成一派水墨。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雨后初晴的辋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是春耕农忙的辋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静谧悠闲的辋川。

是王维的文人涵养和审美成就了园林美景,还是辋川的自然清新成就了王维的诗中山水,后人自是不得而知,不过那首《山居秋暝》的美景却深深烙印在文人墨客心中,千载依然。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昙花一现,飞鸿踏雪,只存在了五年的仙境,被战火砸碎,被埋于地下,唯余太湖遗石静默不语,似是还沉溺在那场东京华梦中。

他这一生书画艺术俱佳,唯独不擅政事,却阴差阳错被推上了龙椅,受谗言误导,他举国财力来修建他心中的人间仙境——艮岳。“东南万里 , 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 , 四方之远且异 , 徒各擅其一美 , 未若此山并包罗列。”看着自己一手塑造而成的艮岳,宋徽宗的欣喜溢于言表,遂下笔成《艮岳记》以彰后世。可惜他不知道为了搜集奇石,百姓生活困顿、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北方那些敌人一直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这前无古人的园林成了他心中盛世的象征,也成了北宋覆灭的前兆。

金兵的铁骑涌入东京, 泥土伴着泪水的蹂躏践踏,巍峨的艮岳,也被砸成凌乱的碎石,装上马车,和被俘的皇帝一起,向着茫茫的北方前进。回望故国,悔怨交加“花城人去今萧索 , 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 ?忍听羌管 , 吹彻梅花。”

风雨龙门一敝庐,山心寂寂草玄余

何为“长物”?

答曰: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仅文人清赏而已。

既如此,为何要“长物”?

答曰: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档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

明代才子文徵明设计了江南园林的典范——拙政园。几十年后,他的曾孙文震亨作《长物志》成为园林设计中不可不提的典籍。

文震亨时,明王朝气数将尽,党争激烈,危机四伏。前有魏忠贤和东林党之争,后有李自成农民起义。一时间,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生于此世,文震亨无法兼济天下,只能独善其身。他隐于朝市,或与丝竹相伴,或游山水间,以超然物外的方式寻找着理想的人格。花木、水石、禽鱼;书画、衣食、香茗,大到园林选址格局,小到摆件器具,他醉心于经营一个属于他的精神依托。只是寒宵兀坐,环睹四壁,萧寂之感油然而生,他还是放不下......

当清军攻陷苏州时,文震亨投河自杀,为家人救起,又绝食六日,呕血而亡。

他伴晚明而生,伴晚明而死。他一直在等待国家有道重新出山,却等来了山河破碎,国之不存。也罢,生时不能报国,便以身殉国,终不枉这一身文人气节。


古人将山水纳入园林,又将文化赋予园林。在自然意趣之外,别忘了还有几分精神底蕴。

初夏时节的豫园和拙政园令我印象深刻,遂去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长城之内是花园》和《长物志》。越发觉得,想要读懂园林就不得不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园林本身存在的价值,仅仅是把自然纳入了人的生活,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是绵延经年,仍未断绝的中国人文精神。

 6 ) 纪录片—《园林》

1⃣️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只要遇到了合适的土壤,这座花园就会自然生长。

2⃣️看书也好,游玩也好,心要在那里,否则就错过了当下的美。

3⃣️所有东西都是租借的,没有什么是永恒属于自己的。人终究回归自然。

4⃣️其实,诞生的新事物越多,那些看似已经消失的老事物,就越发历久弥新。

5⃣️凡是生于土的,必定归还于土;诞生于天国的种子,也将回归天国。

6⃣️历史中充斥着现实,现实中包裹着历史

7⃣️人生有时候就是,你顺着它走就是世俗;但你转个身,回眸一望,满目青山。8⃣️回到自然,其实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安顿之道。这一点,古今同一。

9⃣️心中桃花源与外界大千世界,其实是同一件事。如若你心境平和,你便可以在一花一叶中找到桃花源所在。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物化的心性。

1⃣️历史只走一遍,时间不会因为一个城市想要留住过去而停滞不前。

2⃣️生命是属于自然的,园林是构建在人心里的花园。

 短评

亭台楼阁坊庙轩榭……叠山理水抚石依泉,美哉

3分钟前
  • 发财被爱
  • 推荐

喜欢第六集

5分钟前
  • 仲夏之月
  • 力荐

虽然不尽完美,但还是很不错的,也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画面。评分为何如此之低?

9分钟前
  • 土佐脱藩浪人
  • 力荐

不是考究式的紀錄片,只要不帶前面的眼光看還是不錯的。

12分钟前
  • 久菜合子
  • 推荐

本想趁去苏杭之前学习下园林常识,却没想到入了美学的坑,后几集简直电视版《长物志》,古代的士大夫果然是优游生活。

15分钟前
  • 唐北宸
  • 力荐

不是只有好看的摄影和文艺的噱头就叫好纪录片好么!请给我带进干货的选题!看得明白的逻辑主线!一集失望ing

20分钟前
  • 玛丽的小山羊
  • 还行

详见影评! 园林情怀

21分钟前
  • 无涯子抵制修音
  • 推荐

觉得可以上8分。

24分钟前
  • CuRry_常喜舍;
  • 力荐

我幼时学散文曾学过“形散而神不散” 此片是“形散而神散消”真正的园林美景、空间结构一个没有。采访人物全是些卖茶叶的、搞边缘艺术的、外国的、一塌糊涂没有真正的园林艺术。旁边冗长无聊自我陶醉,魏晋时期的这个一下又汉武帝时期的内个,只有画面、字幕、演员很美,部分镜头的构图很好。

25分钟前
  • Bigyà .
  • 较差

大姨妈宅在家里一口气看完 等了好几年 颇有些失望 兴致冲冲期待的干货一个都没有 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审美 结构很舌尖 一集一个主题 碎片的东西东拉西扯来论证主题 视觉做的还不错了…

29分钟前
  • ★小神仙★
  • 还行

野心大,然而策划风格并不一统。1集差不多是后7集的混剪版[doge],23456五集为《中国园林文化史》,78两集则从山水元素和回归情感入手来探讨人与自然、城市与乡野的关系。总体效果仍偏央视煽情风,有效信息量不多,可作为对园林文化的延伸阅读。比较出彩是第四集唐代、第六集明朝、及第八集前半。

31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重新定义一个类型片,比如“情怀片”,“意境片”之类的。如同文学中有说明文,也有散文诗歌一样。我倒是觉得《园林》拍的很好,主线清晰,意象丰富,至少我感受到了美和享受。只是我想很多人都是抱着纪录片的心理期待吧,希望看到讲解历史、结构、设计和人文,所以才会失望。

34分钟前
  • 喵明明
  • 推荐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集没有主题,东拉西扯,乱七八糟,画面乱切,各种人物访谈,还绕着全世界跑一圈,真正中国古典园林美景不超过十分钟。和舌尖上的中国2一个毛病!

37分钟前
  • no speak
  • 还行

一如既往的内亚大一统视角搞搞长城黄河还可以 搞这种蛮子的东西 就和爽快汉唱越剧差不多路数了

40分钟前
  • Fal Conde
  • 很差

因为这个纪录片,喜欢上解致璋。

41分钟前
  • 哑忍.
  • 力荐

最快速度给满分,不怕你骄傲……

44分钟前
  • 思无邪
  • 力荐

进为钟鼎,退为园林。这部剧应该叫中国园林史,没有一点耐心和雅兴很难看下去。其中苏州的文震亨最有意思

47分钟前
  • Vince♫
  • 推荐

把中国文化最好的那面情深意长的表现了出来,激起了身为中国人的观众内心难以将息的涟漪。所以虽然技术分只得四星,却要多加一星给这份切肤的表达

51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不以园林知识的介绍为主,而是宣扬一种意境和美,有的人会觉得装13,我觉得还不错

52分钟前
  • 麦卡
  • 推荐

大家讨论的硬伤固然有。但没有一部这样的纪录片,或许很多人还尚未意识或者重视到中国园林文化(比如我)。比起期待几集纪录片来给你讲深层干货,我认为纪录片真正的作用是引起观众对于某种文化的关注或兴趣,至于更多更深的内容,还是要回归到书本。所以为什么要期待一部纪录片做到一本书的文化层次?

56分钟前
  • 一个普通的胖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