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BBC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7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8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9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0:41

详细剧情

  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长篇影评

 1 ) 那时我还在腐国

前几天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完整版,今天在中文网站上找到了,看了一下,还是很喜欢的。还有两周就要结束我在英国一年的研究生生活了,基于这一年在英国的生活经验,看完这个纪录片,有一些想法想表达。

1.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对比中国,英国的孩子们兴许初中高中都不如我们学生成绩优异,但是相比较在英国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英国人,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远不如英国学生。

中国孩子在大学之前接受了很多强制性教育,很多人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生懒散,逃课,不上进?以至于很多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没有竞争力?

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大学之前被束缚久了,在我们进入大学后,开始补我们以前没有的美好时光。相反的,西方的孩子在大学之前压力相对于我们是小的,进入大学大部分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所选择的科目。同时,在大学中他们也可以发展更多方面的能力,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所以他们大部分更认真,会努力去学习他们喜欢的科目,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2. 英国的孩子并不是把上大学作为一个必须的事情。
就我现在所在的英国学校来说,英国本地的研究生学生的人数远少于中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我承认中国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学生在很多课程上面成绩很好,但是成绩好就代表了一切么?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相比西式教育,中国在’理解’方面下的功夫并不足。以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经验而言,高中的那些数学知识当时我也学得很好,但是高考之后,很多东西真的就还给老师了。

3. 中国老师所树立的权威在英国学生,甚至成年人里并不算什么。
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听老师的话,按照学校老师教的去做。上课安静,做笔记,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复习。而英国孩子呢,课堂环境更轻松,授课进度相对较慢,学生们可以讨论。而影片中中国老师常说的就是’听我说’,’抄下来’,’记住’。可能我们都习惯了,但是请回顾我们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你觉得你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上批评学生,罚站,留堂,请家长```我不是全盘否定中国老师,我也承认我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课程成绩普遍比英国孩子好,但我们真的在步入社会后更有竞争优势么?

4. 有一片段是讲中国数学老师在教授三角函数,下面一小姑娘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呢,以后我们要用这些三角形做什么呢’,旁边的女生也附和说’我们应该学怎样缴税’。其实以前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一些我们以后生活并不会用到的东西。我来我想明白了,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变成数学家,但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培养了很多能力,并不只是学到了数学知识,而是产生一个思维模型,引导你去如何解决问题。说白了,很多课程的内容或许我们会忘,但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逻辑思维,思考事情的方法,或者是处理事情的态度,都在慢慢变化。

5. 文化差异。
中英差异不止在教育方面,社会背景,国家制度等等因素混杂在一起,使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性。我不认为完整的中式教育在西方有推行的可能性,或许有些方面可以被借鉴,但大部分是要因材施教,审时度势的。相反,我们国家在前些年一直推行西方教育,也不是全部都适合的。

BBC这种纪录片还是很不错的,让大家都可以互相了解。以客观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不夹杂任何主观因素。影片的观赏度还是很高的,继续期待。

 2 ) 令人失望的BBC

客观说,片子反映了很多中式教育的问题,本人更不想为中式教育辩护,问题太多都不知从何吐起。在此只是想谈点BBC拍摄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1.名字叫纪录片,但实则是真人秀节目。纪录片的风格应是客观叙述,冷静观察,不轻易做价值判断。真人秀意味着,所有摄像头下面的人都是意识到自己入境,所以会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他们会以什么举动出现在镜头前,其实是会自我印象管理的表演成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意识的选择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PS:5名能全英文授课的老师,背景又这么牛,显然对文化差异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不太相信他们傻不拉几的什么不合适偏说什么,当然这也侧面说明这几个老师无法代表中式教育,他们是中式教育的佼佼者。)
2.价值预设太过明显。价值中立据说是神一般的存在,只能当是神话来理解。话虽如此,但我们还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BBC也免不了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中立是指在选题上可以有自己的价值预设,比如你可能觉得英式教育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中式教育泯灭人性,所以你为了实现你的这种价值预设,选择了这样的议题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开拍,就不能再用这样的价值预设来解释镜头里的一切,而是客观冷静的记录一切,解说词更是要避免出现价值预判的内容。至于你想要的效果,自有他人评说。
比如开篇的,“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的学习制度。”“也是新激进制度实行的第一天”、“中式教育是基于学校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这是英国主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类的句子俯首即是,权威、学习压力、残酷竞争、无情的学习制度这都什么词,并不是说他说的不是事实,而是还没开始就已经下结论了,带着这样一种眼光看中式教育,即使有优点也会视而不见的。反复提及竞争、压力和名次,而不是把这些放入中国的环境中理解,就会非常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3.比较的意义,任何教育方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直接移植中式教育到一个没有任何中式思维的学生当中,当然会出现冲突。任何两种文化背景下,都会出现这类冲突。然后把这种冲突放大,说成是中式教育的失败。在两种文化对比时,在这里显然是英国占尽优势。(就好比正弦余弦的讲解一样,英国老师明显有本土文化和语言上的优势)顺着这种逻辑,他们想黑哪个地区或民族,都可以跟英式做个比较。
所以至于选了哪些老师,选了什么学校和哪些学生,所以测试结果能否反应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对比,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种对比本身没有意义。
4.班级人数,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而不是一个优秀班级的必要条件。谁都懂班级人少,教学效果好。当英国有条件实现小班教学时,还特意改成50人一个班,再做测试就显得不厚道了。
5.剪辑的选择性问题。一个视频的剪辑和编排,其实反映了导演想告诉大家什么。太明显了,故意丑化中式教育和突显英式教育的自由。

以上是看了第一集后的部分感受。至于有人说什么,有本事你去拍啊之类的神逻辑,我懒得回应。

 3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输赢真的重要吗?

这个纪录片的概念真的清新脱俗,但看完之后不免有些失望。

四周的教学时间太短了,欠缺说服力;剪辑太过稀碎;太少的重心放在英式教学上;穿插的授课片段很难看出各个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

总之拍的太浅显了,剪辑就是灾难,而且这么好的概念,真的还能挖地再深很多。不知是剪辑的问题还是节目组能力的问题,整个纪录片看来更像一场“闹剧”,一直都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状态。

我很希望节目能把实验的时间拉长,在其他国家开几个分会场或者从短短的四周里精细展开探讨,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短短的3集就像戏谑地开了个玩笑,令人大失所望。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拍的就像把小白鼠扔到火星上任其自生自灭,始终严肃不起来,也深刻不起来。好不容易有一些方面要切入讨论了,却又总是戛然而止。

最后中式教育赢了,但校长不过是耸耸肩,说:“我对结果并不惊讶,因为这些学生不管怎么教,都会表现的很优秀,这和如何教学没有太大关系。这的确能挑战最有能力的学生,但真的是好的培养方式吗?那对我来说不像是童年,更像是牢笼。”

真的是自命不凡吗?真的是高傲吗?真的是“输不起”吗?究竟哪种体制才是更适合学生的方式呢?我倒是觉得校长说的很对,很多人混淆了“输赢”和“是否适合”之间的概念。就好比比赛哄婴儿睡觉,把他打晕过去和慢慢安抚,哪种方式能让孩子更快安静下来?第一种胜出,但并不合适,也只能是短时的胜利。让婴儿安静下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快睡着,但哄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安静。中式教育在这方面出现了偏离,它选择了更快安静下来的方法,而不是对婴儿更有益的方法。教育的目的终究是育人,而不是攀比分数和成绩。

“中式教育基于权威、纪律与残酷的竞争,以学习为中心,英式教育则以学生为中心”。中式教育只是短时见效的,是短暂的胜利,我希望能听到更多人说:“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分数和成绩)的教育是更好的、更人性化的,它更能教育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凭借暂时的胜利欢呼雀跃。

我希望有一天当中国的孩子疯狂计算一道题时,源头是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对考试的措手不及。为什么中学生总是称学习是束缚?因为中式学校只是为了填补知识而进行教学,而原本学习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是学习的原动力,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许他们的分数更高,但学习中鼓励自主探索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过程真的必不可少。

输赢并不重要,考试分数的高低也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从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中国式死板教学方法更像是一种高效的应付,而不能称之为“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这种方法学的快,但忘的也快。学习更重要的一面是教会学生面对生活、处理问题,而不是应对考试和提高分数。

另外,我很在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胜过几乎其他的一切。我并不讨厌学习不好的人,也不反感不爱学习的人,真正厌恶的是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很多人觉得中国孩子“讲理”,有“教养”,但我觉得中国孩子的“教养”其实是一种“惧怕”,怕老师、怕家长……因为教养更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中国孩子还没厉害到“自学成才”这份上。很多人嘲笑纪录片中的英国学生“放纵”,不懂得“尊重”,但其实在更多中国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他们和英国的孩子一样叛逆。都是青春期,也都还是孩子,不应该有B站弹幕里轰炸般地调侃“哪国孩子高低贵贱”。

在我眼里,刷的题再多、高考成绩再高,没有教养都是一样的失败。我反感现在的教育,因为高考没有考过“素质教育”“教养”“尊重”……学校也没有教过,尽管这些是很抽象的词,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或不存在。也许纪录片中的英国学生是很“放纵”,但他们的学校有素质教育课程,一码归一码,有没有是一回事,其他都是后话,况且这些学生都是青春期精力旺盛的孩子,他们本没有恶意。素质教育在青年时期的影响并不怎么显现,但成年之后却极为凸显,既然有“素质教育”的概念,那它也一定有其正当性和重要性。现在的一部分网民素质偏低,就是教育失格的体现,“素质教育”,无疑会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

最后,放三组令我印象深刻的截图,分别是:①体育考试②中英文化和教育的差异③中国文化和教育 ⬇⬇⬇⬇⬇⬇⬇

👇关于体育考试

看体育课上的Joe感触颇深,英国的体育老师说:“你坚持下来了,你要为自己感到自豪。虽然你的体育不好,但你也有自己的长项。”而我想PRC的体育老师则会说:“你要减肥要多锻炼,你跑的慢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别的科目再好也没用,你要对自己负责。”两种说法没有对错之分,但英式教育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每个孩子都能保持自信。我觉得走向成熟的表现是先建立自信而不是直接面对挫折,想学会游泳就要先有救生圈,而不是直接跳进冰水里扑腾。

👇关于中英文化和教育的差异

👇关于中国文化和教育

???

⬆“在中国,我很希望看到教育能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还是那句话:生活中不只有学习,教育中也不只有成绩,教育的目的终究是育人,而不是攀比分数和成绩……

 4 ) 自由散漫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以笔名发表,载南周知道)


不久前,BBC播出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课堂》纪录片“火”了中国,再次引发了关于中西方教育的广泛讨论。

这个纪录片分三集。片中,5名中国老师被派往英国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由50名13—14岁的青少年组成的班级代课一个月,用中国式的教育方法来教授英国学生。在伦敦时间8月4日和8月11日前两集播出后,微博上就炸开了锅。不少网友痛批中国式教育:压抑思想自由、刻板、毫无创造力,简言之,害人不浅。

但在伦敦时间8月18日播出的第三集,结局出现了巨大转折。中国班和英国班接受测试,中国班完胜。但这并没有赢得中国网友的认可,他们将其视为高分低能的体现,认为西式自由散漫的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造力。

中国式教育的功过是非我们这里不多评价,我所感兴趣的是:网友心心念念的自由散漫真是西式教育的真相吗?自由散漫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吗?

(一)公立学校自由散漫,但问题也不少

首先,BBC纪录片选取的试点中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Bohunt School是一所公立中学,这非常关键。在英国,中学也分公立和私立,而二者之间的学生素质、教育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

公立中学依靠的是国家资源,因此学校规模大,福利很好,免学费,上课氛围自由松散,学生课业轻松;而私立学校学校规模很小,入学门槛高,学费高昂,学生课业任务相当繁重。总体而言,私立中学的水准远高于公立中学。以学校为单位的A-LEVEL(英国的“高考”)成绩全英排名为例,前100名学校中,私立学校占90%,前300名中,私立学校占80%以上。

虽然不少公立中学在教学质量也很优秀,但只要是公立学校,学生都是良莠不齐,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旷课率极高。像Bohunt School是英国最好的公立中学,但课堂同样乱成一锅粥。近年来欧美制作的一些优秀电影,一涉及到公立中学,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种乱象。

比如瑞恩·高斯林主演的《半个尼尔森》(2006)、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课堂风云》(2008)以及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超脱》(2011)。影片中,公立学校福利完善、自由散漫,教师和学生确实是平等的,因此学生在课上与老师抬杠,用粗话骂老师,对老师拳脚相向,散播老师谣言,向校委会告老师的状……不少原本满怀理想的老师面对这个崩坏的系统无能为力,《半个尼尔森》中的历史教师丹•邓恩在毒品中寻找慰藉,《超脱》中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则成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

因此,不少网友从BBC纪录片里的中西碰撞,诸如女生上课时哭着跑出教室,中国老师几乎要被逼疯等等,得出中式教育摧残人性的结论,就过于偏激了。英国公立中学的学生本来就习惯了上课自由、课后作业少、下午三四点放学回家,你让他们的英文老师严格一点,他们照样哭闹。这在根本上与中式教育无关。

(二)私立中学之严苛不逊于中式教育

如果这些中国教师是到英国的私立学校去呢,呈现出的面貌是否会有不同?

在看到这个纪录片后,曾在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英国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如此评论:“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一语道破玄机。伊顿公学是英国最知名的私立中学,学生要想进入该学校,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历重重严苛筛选(包括家庭条件)。一旦进入,就得遵循学校的严格管理:集体生活(学生每隔三周才能回家一次,其余周末一律住校)、严格着装、重视体育、高强度的学习,并不见得比中式教育轻松。电影《死亡诗社》就是欧美私立中学严苛教育的一种缩影。

其结果是:伊顿公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可是获得A-LEVEL最高等级分数的却占了总数的35%,并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另外一组数据显示:31%英国国会议员接受过私校教育,英国首相卡梅伦、前首相布莱尔、甚至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也都是毕业于私立中学。

正因为如此,英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广受民众诟病。在看完BBC纪录片后,英国社交网站也非常热闹,但几乎是一边倒地对英国公立教育表示担忧。在很多英国人看来,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的教育实际是“愚化英国中下阶层,维护精英阶层的稳定”。有钱人家子女进入私立贵族学校接受严格的精英教育,进入社会上流阶层,而平民阶层子女在公立学校里岁月静好、自由散漫,结果是竞争不过他人,再次堕入贫困,进一步加强了阶层固化。

澄清这一事实并非为中式教育“洗白”,毕竟我们的“填鸭式”教育与人家的精英教育还是有差别的,更何况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是败得一塌糊涂。

但是我们仍须明白:自由散漫远非西式教育的全部真相,那只是西方政府为公众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公共产品,怎可当最高标准来模仿呢?真想反思中国式教育也要看清问题、找对靶子,一叶障目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误入歧途。

 5 ) 随便乱写的感受

作为同时体验了中西方中学教育模式,现在土澳当老师的人,我森森的表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美国我不知道,澳洲的孩子除非到高三,被迫要考大学,其余时候都是绝对的快乐教育。但真的澳洲,或者英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差么?其实并不一定。

虽然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英国学生的课堂一团乱。但这种课堂一团乱的原因,归根结底叫做没有考试压力不足。而这种压力不足导致的不努力学习,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拿高考举个例子,国外的课程有很多分支。高考科目除了国内的理化生史地政以外,还有例如平面设计,经济,会计,法律学习,音乐演奏,甚至体育健康和烹饪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有很多的选择,也导致他们有一种“反正我以后高考又用不到这一门学他做什么“的思想。所以,在被迫必修以后用不到的课程,例如纪录片里面的科学课,甚至普通话课时,课堂纪律才会如此混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正我以后高考永不到这一门学他做什么“的思想,中国学生没有么?高考报名理科的学生有几个是好好学习政治了的,又有几个报名文科的学生好好学习了有机化学?更不要讲那些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的,象征性存在的音乐和美术课。不过是中国的课堂环境相对更加保守,学生们闹都是背地里使坏罢了。

再返回来讲,其实课堂乱不乱跟老师有关系,但跟你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关系。我本人曾经去过一个高等私校和一个平民公校教过书。在高等私校里面,大家都是家长花大价钱送来的,自然对自己的孩子和学校期望值都很高。只要老师要求,很少有不敢好好完成的。叫家长这件事情全世界都好使,只要是好学校的老师要求和家长进行一对一面谈,回家孩子板钉遭殃。上课敢过度讲话,叫出去罚站五分钟,在班里面子马上丢光。平民公校就完全不是这样。所有你在国内普高见到的,喝酒骂人,打架斗殴,旷课逃学,国外一样不拉所有都有。学生谎话连篇,张嘴胡来,骗老师骗同学,用歧视作为噱头博关注挤兑人,我全部都见到了。这种学校里面有没有好学生,听课愿意学习的?有。私校里面有没有混蛋?有。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趋势上谁好谁坏,还是一眼就看得出的。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在质疑这个纪录片的大设定。如果没有中考作为压力,没有环境作为推进力,我摸着良心说我变不成今天这个我。但是,如果只无限制的接受填鸭教育,用题海战术淹没对学习的热爱与激情,我也认为这是可悲甚至可耻的。其实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就好,压力里面没可能自主启发式教学,享乐里面也没可能高压灌输式教学,愿天下学校都找到压力与享乐的平衡点吧。

 6 ) 醒醒,别傻了。

这纪录片有个很糟糕的导向性没有人注意吗?不是这纪录片在偷偷地玩偷换概念,就是国内的观众在默默地偷换概念。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群英国老师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片子并没有说明我们的教育比英国的“好”,而是再一次体现了c国教育的特点:靠大量时间、集中化管理、大量重复训练的方法达到知识强化和分数竞技目的。说简单的就是谁比谁背的牢,而我们的方法仅仅就是重复+时间堆积。
这真没什么可称得上成功的,因为这只是技能培训而已。让一个人的脑袋自主活跃和自如使用知识才是教育的关键。而且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光靠疯狂记忆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的。
也就是说,这次比拼,分数的胜利只是目前为止设立的游戏规则内的胜利,而这规则只体现了分数=时间*工作量这个基本公式的成立。
而在其他考核标准下,这种教育方法是未知甚至失败的。

第二,英国本国多年来教育松散和质量玩命下滑本来就是世界闻名的问题,这片子更多是做给英国人看后反省的。(也就是说中国教育挫,英国教育更挫,但两者相对来说,是“精英”教育吊打“屌丝”教育,而c国的教育仅仅是在知识堆积层面是胜利的!),中了bbc下怀还高兴的,我只能说,醒醒,别傻了。

ps:我不是否定知识储备的重要,而是说储备的目的是“用”,是靠它们活的更像个“人”,如果储备了半天都变成烦恼以及和人比分数的造成的痛苦,并且深深地堆积在你记忆的沟壑里,更甚至因为这种竞技在不断失去廉耻、良心,那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灾难。这群孩子才上了三周!你让他们试试12-16年都这样?

另外有人会说牛的人在哪都牛,别老诋毁c国教育。没错,但是你能要求全部受教育的人都牛吗?如果能,我还tm要你开学校干嘛?


如果嫌我说的没水平,此君的文章值得借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62386/

 短评

这个视角很有趣,很好玩当然也有很尴尬的一面。三集下来,不是开心中国教育获得胜利,也不是幸灾乐祸西式教育输了。更多的是其他有趣的小细节:ep3妹子因为Zayn退团大哭,还有Rosie,Sophie这些人的成长。真的好喜欢这几位中国老师,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为了他们的努力哭了。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老师话术被译成英语说,真是好笑啊哈哈哈

11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据说中国的老师和摄制组说我们现在不这么教学了,但是摄制组非要让他们表现“中国特色”,也是醉了,而且英国人看到的是“这帮熊孩子真丢大英的脸”中国人看到的是“傻逼中国式教育”哈哈

14分钟前
  • 文心十
  • 还行

在我看来,制度完全就是一场谋杀,它试图巧妙的隐藏阶级差异,消灭个性和想象力,用一种暗黑的未来异化青少年,只能强化群体意识,孤立个体,排斥创造,教师都是意识形态的合谋者。

16分钟前
  • 力荐

我妈说:这只是纪录片,中国老师在中国课堂上比这凶多了= =

19分钟前
  • 默认死亡
  • 推荐

在国内就使用英语上数学课科学课的老师,怎么可能代表中式教育,根本是大部分国人都无法触及的精英教育吧……

22分钟前
  • 还行

一群老师一个二个看起来好像都言之凿凿,但都说的是英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中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别人一环套一环联系紧密,形成体系,我们一环套不上一环,相互扯皮。拿中国中学和英国中学比是一件闲得无聊的事情,拿我们在畸形体系下畸形的最强部分和别人正常体系下正常的部分比,有意义吗?

26分钟前
  • 还行

老大帝国的姿态确实不同,去参考世界其他教育方式的魄力,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务实和谦逊。然而这片更像安慰那些公立学校的英国家长的。那位男外附的老师去eton, fettes,恐怕又要感慨比中国学生更甚的纪律性了。同样哈罗的老师去个“建民中学”,一样无计可施。这是对象的差距而几乎无关教育体制。

31分钟前
  • Clement_ZG
  • 推荐

其实东西方孩子的心智和天性本来没多大差别,就是环境的影响使其产生天壤之别。中国式教育好似web 1.0的成熟期,整体高效,微观却很单一;西方教育就像web 2.0的初级版,自由交互,但是面窄流量慢。所以现在国内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多融合性教学方法更受青睐。喜欢伦敦腔,还不错的纪录片。

34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真tm日了狗扑了街咯,没想到开场的十分钟就把我那像被人点了一万年的笑穴Duang的一下给解开了 这群熊孩子跟校长有种一开口就neng得人家笑出眼泪笑断气(最招大天朝学生讨厌的广播体操居然是腐国娃最欢乐的时光~校长你也太勇猛了想推广到全校)就冲腐国娃哈哈也要追其余两集

37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推荐

叫个人主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突然来接受集体主义式的教学?这不是在搞笑是什么!真想叫“Skins”那帮熊孩子来上这课,把老师全部气死~~~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要我说,这片子美其名曰是在进行社会实验,其实就是在耍猴。通过展示中国式教育呆板,严肃的一面让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意淫而已。中式教育从来剧不仅仅在课堂上而已。这么一群毫无尊重的孩子表现在屏幕上,让全世界都看了看英国式的未来会怎么样~~~

42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全片流淌着喜剧气息 尤其校长天生的逗逼气质让人笑了一阵又一阵 还有俩胖妞特别出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4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孩子们挺聪明,之所以顽劣吵闹,除欺生之外,还是在调动全部气力、直觉和理性排斥一个荒谬的东西。中式教育是流水线,大批量产出零件和羔羊,应试教育只教学生套公式,搞疲劳轰炸,理念也是基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无条件泯灭个体差异顺从权威那一套,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皆被扼杀。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近来忙于校对父亲日记的书稿,看片不多。倒是看了几部纪录片,比如表现一战的《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人生平的纪录片《奥黛丽》、《阿涅斯论瓦尔达》等,有的分几次看,有的实在提不起兴趣看完它。倒是这部BBC的三集纪录片我很快看完了。 四位中国高中教师,操着英语在英国学校用中式教学方法教学一个月,与同时用英式教学的同级学生做考试对比;虽然分数上小胜,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问题。中式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对方多至少三分之一,主要方法是讲、记、背,它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一些机会;虽然增加了一些体育、手工等集体教学的形式,优劣也难以说清。 总之,纪录片作者技艺熟练,纪录的几位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形象也生动、丰富,值得观看。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逗!我看英国的风评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帮孩子很丢人一幅未来药丸的哀嚎,国内看客非要说这是在黑中国教育是未免太自我中心,拍这个不便宜的好吧,人家只是为了反映自己社会现状引起自己民众的思考,谁没事儿砸钱花时间是为了围着你转啊

51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其实,只要是学习,想要学得到知识,就要求静心、专注,认真。这点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而中式教育过分放大了这一点。它却要求每个人对每个科目都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全精的目标,让学生疲惫,适得其反。相反,英式教育则是,自己选择。有的放矢,这是健康的生活

55分钟前
  • mol
  • 力荐

被选中的50个孩子内心OS:真是日了狗

57分钟前
  • 青山惠都
  • 推荐

让你们英伦风,穿上我们的校服看你还英伦的起来么

59分钟前
  • 姬长安
  • 推荐

我还是推崇英式教育,也许是我不够坚强或是过于敏感,对我而言,中式教育实在是太痛苦了。虽然高考表现还算不错,但中学阶段所经历的压力、焦虑和恐惧现在想想还如噩梦一般。觉得中国学校并非不愿以学生为本,实是不能。英国学历不高的工人也能活的体面,中国穷人家的孩子不学习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1小时前
  • bet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