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消息

记录片法国1977

主演:香特尔·阿克曼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1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2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3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4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5家乡的消息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1

详细剧情

  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艾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一部看「故事」的电影

私影像作为我不太爱的类型,对「家乡的消息」却爱得不行。信件口白丝毫没有矫情的成分,这在很多私影像里容易变成ppt配音/过度的自我表达(又要画面又要听口白的过剩信息真的太常见),在香特尔这里变成了顺着耳机线灌进耳朵的留言,或者坐在街边咖啡厅来往人潮中打开的一封信。那些被嘈杂盖去的字符也像模糊记忆里的缺口,重要又不重要,重复的「爱你」「想你」「狠狠亲你」已经足够拼凑远方的念想。

大量的中全景对称构图,正面镜头确实带着极强的冒犯。几个镜头惊叹于她精准的构图:停车场极左至极右的移镜;地铁中所有人直视镜头的一幕,跟随着其中一人向空间景深中的无限远处走去;连移动汽车镜头停下时都能保持远近建筑的分界居中;以及她很爱用的360°旋转移镜拍的地铁站。

从地铁到移动的车再到最后船的远行,和上一部「蒙特利旅馆」里的电梯一样,她喜欢颠倒一种动静关系(把摄像机放在移动之物上,实际的移动便消失了,或者变成了外部的动),同时带来的就是第一视角。当然也有私心的喜欢——我很爱在出租车上拍窗外——在一个移动的房间里,捕捉颠簸出的瞬时情绪。

想起昨天写字期间偷闲看的一章《小说面面观》,福斯特刻意在小说元素中区分了「故事」和「情节」,他说:“情节搁置了时间顺序,在故事允许的限度内尽可能地远离故事。拿王后的死来说。如果是故事,我们会问:‘后来呢?’如果是情节,我们会问:‘她因何而死?’这就是故事与情节这两个小说层面之间的根本区别…(故事)他们能提供的只有好奇心,而情节还需要理解力和记忆力。”同理,这不是一部看故事的电影,而是一部看电影的电影。

 2 ) 异乡人的凝视,孤独而冷漠

#上海香特尔·阿克曼回顾展观影

香特尔的语言就是凝视。在这里,凝视的对象变成了纽约整座城市。无意识的幽灵在人群中若隐若现,交通工具的噪音掩映着城市的脉搏,导演以摄影机为解刨刀,深入城市的肌理

旁白读信的加入则直抵影片的主题:异乡人。母亲不断唠叨同一件事,扯着一些陌生名字的八卦,含情脉脉。但这一温情却时常被轰鸣的噪音划破,与家乡的联系时断时续,让我这个异乡人很有共鸣。

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视变成了孤独,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冷眼看着这座冷漠都市,却融不进去

结尾很有意思,漫长的长镜头详细交代了坐车和坐船时两旁的景色。我一开始还以为是百无聊赖孤独地看着窗外,后来才发现这不是一般的路途,而是回家的路。影片最后,城市的刺耳噪音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海浪声和乘风飞翔海鸥的叫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城市藏在迷雾的后面

 3 ) 这不像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谷歌街景车上拍摄的片段的杂乱无章的汇编,伴随着不连贯的配音,未能与视觉效果相一致。少数值得称道的时刻发生在背景噪音超过尚塔尔-阿克曼的声音时,象征着两个世界的碰撞,暗示着阿克曼不断地在两个世界中挣扎选择,最终倾向于她在纽约的生活。

最后的时刻,当船驶离时,薄雾将纽约笼罩在一个诗意的怀抱中,唤起了一种深刻的美感和忧伤。这是一首离别的视觉交响曲,阿克曼扬帆起航,告别了她目前居住的世界,踏上了曾经熟悉而又遥远的领域。在这些转瞬即逝的场景中,整部影片的精髓汇聚在一起,向着这个高潮的关口发展。在这里,她站在回到她以前的领域的悬崖边上,在纽约的静态织锦中不再是一个局外人。然而,这里有一个凄美的事实--她永远像一艘孤独的船,在未知的水域漂流,从未真正属于任何一个世界。

我更倾向于观看由阿克曼的母亲制作的一部名为《女儿的消息》的电影,因为我对阿克曼对她母亲的回答更感兴趣。然而,考虑到可能造成的情感伤害,我怀疑她的母亲会自私到通过阅读她的私人信件来侵犯她女儿的隐私。

 4 ) 写给妈妈

有人说,“像是我会拍出来的Vlog”。

也许是因为,初为异乡人,我们总是会试着去打探、记录这个新世界。

家乡没有的玻璃高楼,家乡也有的汽车轰鸣;

家乡没有的疏离和陌生,家乡也有的疲惫和爱情。

家乡没有的各式快餐店,家乡也有的街角垃圾桶;

家乡没有的喧哗后的孤寂,家乡也有的奋力生存;

家乡没有的地铁站,家乡也有的红绿灯;

家乡没有的凝视,只有家乡有的关爱。

这里是妈妈想知道的异乡,也是异乡的我一直没有写给妈妈的信。

 5 ) 影像本身——News from home

一部注定小众的电影。豆瓣上低于10人评价。
只是。我是爱的。

一部常人看来会很Broing的电影。

看了Chris Marker的几部电影后,十分惊叹电影可以拍到如此。艺术的美妙。从来和钱无关。
于是兴起。谈论着电影。拍摄角度。抓取瞬间。到后来拍电影的想法。以及接着的愁摄像机。


这是部很简单的电影。随性。真实。

整部影片的架构由长镜头中的纽约和一封封喃喃自语的书信组成。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读信的人是谁。

可是我把她当作写信人本身。母亲。

一封封的絮叨。每封固定不变的词句是希望女人尽量多写信以及爱。

异国他乡的女儿。身在比利时的母亲。
一封封的书信。一周一封。甚至更勤。
反复的问句。莺莺的法语。又烦又爱。

字句之间。担忧和自豪的穿插。
纽约的种种。展现眼前。又擦肩而过。

了解一座城。这是最好的方式。
像是两人的漫谈。中间夹杂着关爱和诧异。

一切都是新事物。一切又都具有危险性。

“纽约是座危险的城市。”
母亲这样告诫着女儿

对于从未去过那座城的人来说。所有的影响都是间接的。
模糊的。遥远的。零碎的。

这部影片的所有情感。
我更愿意相信是母亲在遥望着这座城。

所以。最后的最后。
影像停留在纽约全景。标志性的建筑。

因为对于一个从未到达过那座城的人来说。
所有的。间接的描述。最后的定格都会在标志性建筑上。

你知道那里有一座城。是你想要去的。


而电影中通篇长镜头的运用。是否也意味着拍电影本身的人。
在观察纽约时就是有距离的呢。或者。
TA亦是无法融入这座城市的异乡人。

影片的最后。隔海观望纽约全景。不时有海鸥飞过。
很久。很久。

有趣的是。
在法语中。母亲和海的发音是相同的。

 6 ) News from home(Chantal Akerman)探险、城市和记忆



进入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度的方式有许多种,电影更是提供了无数种进入的可能性。香坦·阿克曼却为这部《News from home》选择了一种最不起眼的进入纽约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与她共同直击了初到纽约的人的眼光与这个城市相遇时的感受。她用固定的长镜头拍摄了寂寥的飘扬着纸片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漠然伫立的红色建筑、稀稀落落的开过的几辆汽车以及景深处的一些扛着箱子的人影。一座大城市正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这似曾相识的景象唤醒了深埋于我脑海中的记忆。我记得第一天从巴黎大学城的宿舍起来,从窗口向下望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感觉,既神秘又虚空,既陌生又熟悉。然后画外音响起母亲的来信,用比利时法语诉说着家常事以及对离家万里的女儿的牵挂。法语的画外音对我来说感觉非常奇特。这是对一个初到异邦生活的讲法语的人的嘱托。而我刚到巴黎的时候,萦绕在我耳际的法语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破解的符码,而以法语为母语的人却在那个文化环境里游刃有余。我很难讲清楚这种感觉是什么,不过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应该都会有一种时空倒错的强烈不真实感。

阿克曼以片断的方式纪录着这个城市和人。纽约的不同区域以断片的形式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组接在一起。画外音是母亲的一封封来信,既告知了家乡亲戚朋友的近况又交待了主人公在纽约不断变化的生活状况。这种纪录的方式看似在简单地堆砌图像,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和形式考量的。我不敢确定这部片子是不是在拍摄的是纽约的几天,因为阿克曼在安排镜头的顺序时总是从白天到黑夜,接着是新的一天。而画外音却讲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她的拍摄地点之间的地理关系也应该是有迹可寻的,熟悉纽约的人应该能重构她的拍摄地图,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她选择这些地点的用意。


阿克曼往往是以单个的长镜头为她的创作单位,一个镜头自成一首小诗,它所蕴藏的不仅仅是我们在商业电影里看到的叙事信息,而是情感(émotion)。情感这个词有着多层涵义。就像《狂人皮埃罗》中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问塞缪尔·福勒(Samuel Fuller)什么是电影,福勒回答说:“电影是战场,是爱,是恨、动作、暴力和死亡,用一个词概括,是情感。”经典电影(或可翻译为古典电影, le cinéma classique)的情感萌发于它的戏剧性,就像西方古典绘画孜孜不倦地捕捉身体表情动作和感情都达到极点的戏剧性瞬间一样。现代电影(le cinéma moderne)的情感更加抽象、更加直接:一条普通的街道,一些陌生的建筑和街区,一个空无一人的吧台,一节地铁车厢里的人们,无一不能成为创作对象。阿克曼的电影无疑为现代电影提供了一种重要形式。她拍摄的纽约直接与那些著名的城市摄影师的作品相联系,如果说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的纽约照片太过出格的话,那么贝伦尼斯·阿波特(Berenice Abbott)或者沃尔克·伊文斯(Walker Evans)的气质应该与她相符,甚至还可以让人联想到阿波特的精神导师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拍摄巴黎清晨凄清的街道的那些照片。阿克曼无论是拍摄人物也好,拍摄街道和建筑也好,都会考虑真实的城市空间与镜头所呈现的影像空间之间的亲缘性关系。换句话说,她拍摄的人物是城市空间中的人物,建筑也是与周边建筑共同组成的环境中的建筑。她不会将一个事物生硬地从背景中拖拽出来,像苏俄蒙太奇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中的大特写那样。她总是试图维持画面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该片中我印象最深刻是长达10分钟的用固定机位拍摄一个纽约地铁站的段落(séquence),摄影机只是为方便同侧月台的乘客上下车而轻微移动过两次。阿克曼非常懂得运用地铁站空间内在的“艺术性”,选择机位的动作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她全部的创作过程,之后的情景全部都是自然生成的。我们看到冷峻的裸露着的钢铁柱子和刺眼的日光灯管本身就描绘着70年代的现代性表壳。轰鸣的从不同轨道到来又离去的机车又给这个表壳增加了速度和时间的维度。静止的空间和时间统一体不断被机车的到来所切割和打断,接着又以速度和运动改变空间的样貌,改写时间的概念。人的身体的运动也成为其书写的重要载体。人们从对面月台走过,钢铁柱子与他们进行着消失与重现的游戏。在与摄影机同侧的月台,由于摄影机离轨道很近,下车的人们迎着摄影机而来。而从摄影机前走过的人们也在画面里留下了巨大的转瞬即逝的影子。身体本身变成了值得玩味和欣赏的对象。

我想说这其实是一部探险片,是一个女人对纽约这座让人浮想联翩的城市的探险。然而她选择的方式却是私密的、低调的、不动声色的、不介入的。这又是一个眼睛的故事,通过她的眼睛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个用奇观掩盖平凡的大都会的寻常巷陌。到纽约而不去拍那些最有名的建筑和机构,而选择它最平凡的大街和交通工具,以及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忙碌的普通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比征服亚马逊热带雨林更加有魄力的探险。也许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地透露了该片作为一部探险片的事实。在探险片的结尾总是出现类似的镜头,主人公在一个离奇的荒岛上完成他的有惊无险的探险活动之后,坐船离开这个荒岛重回人世。最后一个镜头往往是坐在船上看着荒岛消失在海平面上,这种离开是带着鲁滨孙式的哀愁和感叹的。《News from home》的这个结尾镜头第一次以全景来展现纽约,它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塔在画面中赫然屹立。随着船的渐行渐远,纽约显得越来越小。漫天的迷雾使建筑物的辨识度很低,画面的基调非常阴沉萧瑟。也许阿克曼正是借助天气状况和这种拍摄手法来表达尽管经历了一次深入内部的旅行,但是她还是无法看清纽约的真实面目的感慨。

 7 ) 静态的限制

我其实不喜欢这部片子,但我喜欢她每一个决定所企图表达的立论。

换句话说,我喜欢这些符号语言的用意,但这语言本身并不吸引我,相反地,对我而言,作为语言的它甚至没有尽职。

我喜欢它的静与动。我喜欢动的静止——几乎所有的镜头动态的载体都是城市机器,以暂时聚集的人群作为一间空屋,由系统推动着从一处到另一处;这座移动的房间静默着,腔体内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声,盖住了所有可能的声音。

我喜欢Ackerman的声线时不时地被城市的噪音完全占领。我喜欢她空白得像一根没有颜色的直线一样的声调、字与字之间几乎是和呼吸比赛一样的步调;那种略微的尴尬、一点点客观而冷漠的遮掩,裹着柴米油盐的小小思虑与亲密。腔调中那点一笔带过的企图扫过这幅更大却也更无空间的城市;个人的生活像一处气味,也说不好气味的波动是否被动,只是复杂的混合的气味从这处吹来,又以新的身份从那处侵染。Akerman的气味像她的声线,无序地在场,却也以一只鸽子的方式成为了城市图景的白噪音。

我喜欢那种静态的限制。

(此处在第二次打开这个文档的时候已经忘了,等想起来续写)

说到底,我也不确定自己对于这部片子的批评是否被“时差”所影响,毕竟艺校里无论是不是学正统电影地多少都步着这种低成本制作、现代化机制中的异乡人的个人叙事的内核,以类似的手法重复一些碎片化的絮语、迷惘和没有落点的怀旧情绪。这种几乎成为了一种现象的图像碎碎念已经太多了,多得连“白噪音”这种喻体都腌过了味,平白直叙的音调也变得噪耳欲聋起来。

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结尾。这是唯一一段让我觉得语言活过来的部分。(此处在第二次打开这个文档的时候已经忘了,等想起来续写)

 短评

阿克曼快速而没有表情地读母亲来信,她的声音在城市的嘈杂中被湮没。“独在异乡为异客”,需要特定心境来体会的电影...看得很感动。七十年代的纽约很不一样,同时感觉它又从来没变过... 时间给了最后一镜好多故事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4 I hope it's not too hot,I know sunny weather depresses you,and you don't even have any sandals.

10分钟前
  • 推荐

刚开始人声随着车流声稍许变大,后来则时而被盖过,溶于这个城市,静态镜头渐渐动起来,进入,经过又离开纽约,那个躲在柱子后的行人简直像是一种安排。想到如沐爱河里女主角在出租车里听祖母的电话留言。“你突然离家出走,我们没有生气,但要保持联系”,一个富于个性的女儿对父母来说是自豪也是辛苦的吧…她是纽约的过客,纽约也是她的过客,一切都是她的过客

12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阿克曼回顾展#@天山重看,非常迷人,难怪阿克曼片中这部知名度最高,属于反思电影意义的那类电影,让人看到褪尽所有装饰、所以技巧、所有花哨以后,电影呈现出的纯粹的相貌所能达到的令人动容的力量,让人进一步反思电影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明明她身处纽约的陋巷身处地铁的中央,可她在异乡的生活究竟如何我们只能从远方的来信中才能得知一二,在近处只能看到每一个活得如蝼蚁的底层人完全一样的疲惫不堪,纽约的繁华不属于你,双子塔只能在渐行渐远里看到它直入云霄,就连海鸥的叫声都在哀悼你的乡愁;阿克曼镜头里的纽约远比那些表现光鲜宏伟的纽约的电影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化为一种更为明晰的祭奠,别说此类电影太实验没意思,你看此时此刻影厅里的影迷都捕捉到了海鸥的悲伤

1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7.6;in the city of Chantal Akerman

20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写给母亲的诗。最后一个长镜头hit me。

23分钟前
  • 663Ö_Ö
  • 力荐

阿克曼镜头下70年代的纽约有空荡朦胧的感觉,她私人的朗读,来自家乡的故事和留白令人产生种种遐想,这位可爱的导演还自己录了一个英语版,对应母亲对自己学会英语的表扬,在地铁隧道里从没读过信,毕竟那里至今都没电话信号。

26分钟前
  • TWY
  • 推荐

如果有一大段空闲的时间,可以看看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让娜·迪尔曼》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有时间可以接着看,也可以攒着,在某些低迷的时刻拿出来看一部,不必时刻保持专注。她树立影像诚实创作的标杆,不谄媚,不炫技,不在乎制造某种吸引人的东西,甚至不关心美,她展示真实的状态和人,思考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让情感边缘的人找到归宿,得知世界的多样化,和社会大众主流中正向的、充满秩序的体系背道而驰,关注像水滴一样砸落在土地上的个人的内心世界。

31分钟前
  • Valerie
  • 力荐

个体书信交流,公共场所目光交流,城市大景观被身交流。阿克曼后来在上海创作的短片可看作本片延展。

3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阿克曼回顾展#如此简单纯粹,以至于感觉恍如一瞬。不是监视器,而是贯彻了电影之眼的自由视点,饱满的多义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影片具有超然的普世性,从幽暗之处睥睨众生,被摄对象的平等蔓延及观众。最喜欢的两个镜头是地铁嘈杂声盖过旁白和街道移动摄影造成的掉帧,电影表层语言的失效带来了影像的moment。

33分钟前
  • 蝇王
  • 力荐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部电影的摄影机运动是基于一种居于城市中的视觉经验或视觉感知,travelling shot即使不被指名是谁且在从什么地方观看,也可以轻松地被观众识别。这种城市经验是如此的令人熟悉,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其背后的城市结构的存在,而本片用足够长的镜头让我们注意到了城市的物质一面(就像我们盯着一个汉字看得足够久会不认识它一样,只剩一笔一画)。同时,私密信件和公共空间也在另一种维度讨论了经验与超验共存的问题。抛开乡愁,影片唤起了我走出去观看世界的欲望(坐立难安XD)

38分钟前
  • Tom
  • 推荐

84/100 @lacinetek 4k 2021.2.12二刷 我以我所见与你分享,也形成一种回信,尽管这里的所见是重复、冷漠、喧嚣、空荡…的城市空间图景,家乡来的信里诉说的内容带有故事性,但又是留白的,观众可以尝试去填充和厘清其中缺失的时间。挺有趣的对比是让维果对尼斯的记录是只要有路人看镜头就立刻剪辑切掉,而阿克曼这里镜头是毫不避讳地被观看,摄影机总会有故意吸引目光的嫌疑。结尾对哈德逊河的记录被史杰鹏的《黄浦》神似。

41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影像是紐約異鄉街景,聲音是遠方家人來信,透過聲畫對位去展現濃烈鄉愁.不過同一手法拍上一個半小時,未免太單調吧?不過怎麼說此片總比杜拉斯的裝逼片印度之歌強

45分钟前
  • 百年孤寂
  • 较差

最后八分钟的长镜头跟我身后男性在结尾怒吼的:“艹!从没看过这么无聊的片”一样炸裂

49分钟前
  • 鲁伯禽
  • 力荐

路上我妈问我周三去鹿港小镇聚餐怎么坐车最方便哦我的妈呀这些路打小是你带我一步步走过而现在过去的未来的真令人思绪万千要记住纽约是大家的纽约而上海只不过是全国的上海这差距。

53分钟前
  • 王福
  • 较差

真是高手。视觉上城市空间的绝对客观冷静,和作为声音的家书漫不经心地并置,如此简单的手法,却产生出巨大的情感张力,相信多数在外漂泊的人都会被击中。阿克曼的技法藏得很深,也相对高级,例如读信的声音几次被城市的喧响声吞掉只能模糊带过,结尾一镜中海浪和海鸥伴着逐渐远去的曼哈顿景观,充当了最恰切的送别乐曲,是为牵带记忆的声景。《家乡的消息》高度依赖和信任观者,因其绝大多数叙事和情感的逻辑,是由作为私人的观众自发生成的。空间是最重要的资料,它的双重性体现在纽约的物质性在场和作为故乡的比利时的非物质性在场,二者共同呈递出关于“我”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诗意地说,许是一种乡愁,悲观地说,则是不可折返的离散。世界上的他乡都面目相似,而故乡只可珍藏于时间之中。父母老了,田园将芜,每念及此,总是泪目。

55分钟前
  • 未亚
  • 力荐

大段空白像是在回信。念信的声音渐渐被城市所淹没。偌大的纽约没人说话,只有离去时海鸥鸣叫。Chantal Akerman每一秒钟都是警醒的。

5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Akerman镜头里的纽约!自从决定要拍一个关于纽约的片子就想看这个,昨天终于看到了,就知道我会被默默煽情嗯...在这里的人更容易懂,这些场景的平常与惊心。场景是extremely objective, 家信又extremely personal and emotional:纽约的extremely contradictory被敏感滴捕捉到。最后一镜神了。

1小时前
  • 力荐

2023-3-4重看;看似缺席的收信对象其实全程在场,逡巡于街头、地铁、建筑群的镜头正是一种回应,单声道的家乡来信召唤着遥远的乡愁,而城市具有压迫性的景观也在制造更深层面的“乡愁”,灯光色影里的景观是人类孤独之声,承载着异乡人惶惑情感的浸润和释放;尾声在灰雾中距离倒退、色彩淡去的纽约,如海市蜃楼中的浮岛,一度被隆隆市声喧嚣盖过的自然人声/鸟声再度浮现。以空间内部的对峙、消耗、守望、凝固,表现时间外延的流动。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更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一种主客移位的方式:主角(阿克曼自己)始终被抽离,视线由父母方发射。由始至终展现的纽约城空镜是主体缺失之后必然的填充;画外之音也只截取了母亲的来信,回信被省去目的就是让观众自动去理清事线。所以,漫漫思绪弥漫在了广袤的时空之中。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